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范例【最新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范例【最新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第一篇】优抚对象是民政工作领域的一个特殊服务群体,也是民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针对优抚对象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抚对象在生活上的困难,但是某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优抚对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部分优抚对象生活上还存在者困难,如何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用专业方法为优抚对象开展服务,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个人信息登记详实,档案管理更加精细为了做好预估和计划工作,建立档案和存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接案中要对优抚对象的基本情况登记详细,建立档案。制作一份详细的信息登记表,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要包含住房面积(是否危房)、家庭人口总数(18岁以下人数,60岁以上人数主要统计和优抚对象在一起长期居住生活的人数)是否享受低保、是否享受五保、是否有退休金、参加医疗保险的方式、近亲属的一些基本情况,按照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分类管理,确保一人一档,便于后期工作的开展。二、熟悉各项优抚政策,介入服务更加专业目前,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社区纠正、社区建设等领域开展服务项目较多,优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服务项目较少。有的社工机构工作人员是高校老师,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从事其他行业转行从事社会工作,由于缺乏专业人员,造成优抚工作社会工作领域工作项目较少。在优抚工作领域中必须要熟悉各项优抚政策,现列举在优抚工作领域常见问题,现在大多部分地区实行社会化发放(民政部门提供花名册,财政部门审批核拨资金,银行部门代发),有的优抚对象优抚年龄偏大,对资金发放不清楚,需要解释优抚资金发放情况,这要需要社会工作者对每年政策的补助标准熟悉。有的优抚对象居住在危房里,需要帮助他们申请危房改造资金补贴,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熟悉对优抚对象住房政策的一些政策,需要为他们链接资源,多方协理,为优抚对象解决危房改造问题。有的优抚对象常年住院、吃药,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优抚对象相关的医疗补助政策,按照相关政策,为他们申请优抚医疗补助,大病救助等待遇。有的优抚对象为了自己的优抚待遇问题,常年到政府部门信访诉求,更有甚者赴省奔京诉求。这也是优抚工作领域令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个头疼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熟悉优抚和信访政策的前提下,可以为优抚对象开展个案服务,在与他们的信访诉求交谈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专注、倾听、摘要等方法,在介入中针对优抚对象的问题,要为其积极链接资源、做好使能者、经济人、倡导者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突发情况,如在光荣院、精神病院长期居住的单身优抚对象,通过在服务过程中与优抚对象交谈,有自杀倾向的,社会工作者要采取危机介入,开展心里疏导,护工陪护,志愿者服务等方法,构建当下生命意义,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总之要做好优抚领域的工作,只有加强专业学习,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优抚领域的政策法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为优抚对象在优抚工作领域开展服务。三、定期慰问优抚对象,结案工作更加巩固广大优抚对象在服役期间,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甚至是生命。优抚对象的军人情节中,更加注重感情,在工作中,除了开展专业服务,还要融入“人文关怀”,社会工作者结合每年的“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烈士共祭日、元旦春节对优抚对象进行走访和慰问,结合优抚对象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送去慰问品和特需物品。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怀,结案后社会工作者根据优抚对象的实际情况,定期要对优抚对象进行回访。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第二篇】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预防矛盾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平安健康穆棱。按照《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穆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有关文件精神,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着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社会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运行机制,强化党委政府和部门协作,逐步构建起以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为中端、高危人群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二、目标任务今年要实现以下目标:1.镇级心理工作办公室建成率达100%,各村依托村委会、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村心理服务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为村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2.特殊人群的排查发现率、登记造册率达到90%,监测预警及时率、个体干预率达到85%。3.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线索调查完成率、诊断及时率达到95%,报告患病率达到4‰以上。4.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人群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村心理咨询开展率达80%。5.镇综治工作平台中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信息模块,心理服务信息入库率达到100%;特殊人群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建成率达到95%。三、内容措施(一)建设“三级”心理服务平台1.建设乡镇心理服务站。乡镇负责本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综治中心,结合乡镇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平台”建设,设立至少1个心理服务站,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2.建设村心理服务咨询室。镇负责辖区内各村心理咨询工作室或社会工作室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组织志愿者对村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绘制“心灵之旅”地图,标明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镇心理服务站、村心理咨询室等的地理位置,方便群众就近接受服务。(二)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1.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将卫生院医护人员、村干部、网格员、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等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兼职工作者,组织开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不断壮大社会心理服务力量。2.志愿者队伍。积极鼓励专业人才和社会力量加入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联合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单位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分享会、朋辈支持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心理支持。(三)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党委分管政法领导任组长,分管卫生领导任副组长、卫生计生、组织、宣传、综治、维稳、司法、教育、科技、发改、财政、人社、民政、残联、市场监管、文广、信访、工会、团委、妇联、老龄、科协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辖区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2.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卫生计生、教育、司法、团委、妇联、残联、信访、民政等部门的社会心理服务子系统,以心理健康辅导室为平台,开展行业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估、心理训练等服务,组织对职业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特殊人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实施心理干预,形成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3.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发挥乡镇、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作用,动员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进机关、进村居、进企业、进工地、进市场、进家庭等服务活动。实现职业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特殊人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利用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教育阵地,每个村至少设置1个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橱窗(栏)。通过多种宣传途径,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4.建立日常排查评估机制。发挥基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底座”作用,组织村干部、网格员等进企入户,做好社会心理信息采集、特殊人群排查摸底等工作。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五大类人群,尤其是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在逃、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人员等八类特殊人群,逐一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工作,形成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与综治中心规范建设、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全科网格建设“三结合”的格局。5.建立预警和干预机制。依托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库,建立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红黄绿“三色等级预警”机制,即“红”色为高危对象、“黄”色为关注对象、“绿”色为一般对象。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心理救助”,对服刑、刑满释放人员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援助”,对涉毒、涉稳、邪教等人员实施“心理纠正”,对特殊利益群体实施“心理干预”,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心理疏导”,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救治救助”,努力实现高危对象无自伤自残、肇事肇祸,关注对象无恶意闹访、随意缠访,一般对象无消极冲动行为的“三无”目标。6.建立“3+1”服务机制。建立矛盾化解(综治)、法律援助(司法)、帮扶救助(民政)与心理疏导干预(卫生计生)有机结合的3+1服务机制,将心理服务工作与市、乡镇、村三级综治工作平台相衔接,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消除和减少负面情绪;将心理服务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帮助群众及时了解政策信息,提高法律素养和防护能力;将心理服务与帮扶救助结合起来,对家庭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失常等人员给予帮扶救助。7.提升“走出去”的心防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心理服务资源,破解在心理咨询机构等待群众上门咨询的被动局面,发动乡镇、部门干部主动深入群众,收集需要心理干预疏导的情况,尤其是针对失独家庭、特殊利益诉求群体等“弱势群体”,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乡镇和部门干部认真分析心理失衡原因,按照“一事一策、一人一方案”的原则,因人制宜、因事制宜,量身定制疏导方案,通过党政干部主动牵头、心理咨询师主动介入、公益组织志愿者主动帮扶、基层乡贤主动参与,按需调配最优心理服务力量,综合施策,取得实效。8.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预防管控机制。建立日常服务网和专业服务网的“两网互动”机制,按照患者基本情况、风险评估、救治救助情况建立“一人一档”,分类落实帮扶、救助、管控等保障措施;形成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关系,定期开展患者诊断复核、病情评估、治疗方案调整等“精防日”制度,提供诊断评估、分级管理、定期面访、治疗康复等服务,努力实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六个零”,即排查零盲区、管理零遗漏、服务零距离、衔接零缝隙、处置零闪失、命案零容忍的目标。9.强化心理服务信息互通机制。整合资源,建立卫生、综治、教育、司法、团委、妇联、残联、信访、民政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的运行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沟通疏导、问题答疑等心理服务。开通咨询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回应群众关切、缓解群众心理压力。将心理服务信息纳入政法信息化建设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支持。四、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是新时代总结提升推广的重要内容,各村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抓好工作推进和督查落实等工作。(二)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推送心理科普信息,加强基层心理健康促进与服务力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均等化,营造社会氛围。(三)落实工作保障。参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将工作经费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四)完善奖补政策。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监护责任,明确区分监护人“以奖代补”与残疾人护理补贴。(五)强化督导考核。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把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作为综治平安考核的内容,采用评估、督导、考核、激励、惩戒等措施,对因工作不重视、落实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