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17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教学模式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教学时间两课时。好文供参考!2/17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1、设境导入: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说学:⑴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⑵对于1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3、拟标:(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合作交流。好文供参考!3/173、自学生字词。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再读课文: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导学课文一、二两段:1、齐读第一段:⑴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⑵小组合作。⑶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2、自学课文第二段:⑴同法自学。⑵小组合作。⑶汇报交流,合作补充。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1、拓展延伸:⑴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⑵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好文供参考!4/171、测标总结:2、引导预习:⑴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⑵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⑶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第二课时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1、设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写到一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2、说学拟标:⑴说学: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说)⑵拟标:(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好文供参考!5/17习目标)(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反复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2、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进行联系比较,理解伽利略可贵的科学精神。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相关幻灯片。教学过程:好文供参考!6/17一、置境引入1、(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就是在这座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篇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2、请同学齐读课题,质疑。二、联结感悟a.初读课文,了解人物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从刚才这位同学的途述中,他提到了两个著名的人物,是谁?(板书: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你能从书中找到对他们的介绍吗?3、谁先来读读介绍伽利略的语段?(学生读第一自然段。)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5、师小结:是啊,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在科学领域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真不愧为伟大的科学家!6、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师: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了百科全书,好文供参考!7/17他的思想影响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责备他:(出示:“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b.感悟理解“信奉”假如你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这样大声地责备他:老师手指着那句话,让学生读。假如你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医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毫不客气地这样责备他:老师手指着那句话,让学生读。c.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师: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伽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谁来读?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2、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伽利略的疑好文供参考!8/17问是怎样产生的?3、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而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疑问,但这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不迷信权威)4、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1)(出示:伽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2)再来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从这里,你认为伽利略还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严谨治学,认真求实)5、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但伽利略为了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他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三、生成1、(出示课件)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比萨塔去好文供参考!9/17观看一场举世闻名的试验。瞧,比萨斜塔多热闹啊!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2、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体会人们对伽利略的不满和嘲讽。3、过渡:就在这一片讥讽声中,伽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这时你想说些什么?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5、师总结:是啊,发生在比萨斜塔的这场扣人心弦的试验结束了,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希望同学们能以伽利略为榜样,认真地对待学习,严谨地对待科学!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大哲学家人人信奉)(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10磅1好文供参考!10/17磅10磅1磅先着地后着地总是同时着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3教学要求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好文供参考!11/17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2、学生自主读书。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好文供参考!12/17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⑴(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⑵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①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②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③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好文供参考!13/17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总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而崔云宏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崔老师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就读书的形式提出: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就读书的内容提出: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这样,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