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设计和改革研究作者:谢金华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周大鹏.卫旭东试析入世后人民币汇率机制对贸易的影响走向-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4,(1)本文主要从短期和长期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对我国贸易造成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问题只是一个表象,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整个世界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变化,贸易只有积极适应这一变化,通过将生产企业的巨大产能转化为收益,并早日从产业链的中下层攀登到掌握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具有生产和销售高附加值产品能力的产业链上层,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应对汇率波动等风险的能力,才不会受制于他人.2.学位论文林燕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2007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实质是根据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情况,在不同的国家完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工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贸易方式。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不断发展,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自1978年珠海成立了第一个加工贸易企业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了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已占到我国整个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加工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加工贸易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附加值较低、产业关联度小、频繁的贸易摩擦、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区域分布不均衡等。当前跨国公司对其经营战略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开始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全面进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本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首先从现实出发对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进行剖析,阐述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效应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动因,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探析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遇与制约因素。在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对如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根据这一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即全文的前言部分。本部分从加工贸易发展的背景出发,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加工贸易研究中各位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对本文进行了初步设计,制定出全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即第一章:加工贸易的内涵与相关理论。本章按照时间顺序,将各位学者及法规政策对加工贸易内涵的描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以及我国加工贸易与发达国家的加工贸易分别做了比较,力图总体上对加工贸易有所认识。从国际分工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跨国公司理论出发,对我国加工贸易进行分析,认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内容更为广泛的比较优势——基于资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抓住战略环节,向价值链上下游高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的环节延伸。第三部分,即第二章: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影响与存在的问题。本章从经营方式、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进出口市场、国内配套值与增值率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我国加工贸易对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历史性贡献。最后指出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2006年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的97%以上,而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仅占不到3%;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和研究开发能力:产业链条短、国内配套率低等。这些不足和局限性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品档次低、与国内产业的关联效应小、中方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利润微薄。第四部分,即第三章: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突破——转型升级。本章首先结合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过高的外贸依存度、频繁的贸易摩擦、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企业的长远发展、国家经济安全、新型工业化道路、人民币升值压力等方面分析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动因,指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然后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遇。从国际上来讲,跨国公司研发、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全球化转移、全球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投资自由化的良好环境都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国内来讲,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边际产业”西移的浪潮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最后又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从国际上来讲,竞争对手的威胁以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推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施加着压力。从国内来讲,不合理的劳动力供求结构、低下的产业技术水平、国内企业陈旧的经营机制以及政策因素(税收政策、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政策、知识产权制度、地方政府引资政策)等都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着一定的制约。第五部分,即第四章: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本章以新加坡、台湾省的加工贸易为对象,从政府总体规划、引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发展、国内采购、国际物流配送等方面对它们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力图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第六部分,即第五章: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本章在分析加工贸易国内外形势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认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同时应该推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推进加工贸易本地化,提高国内采购率,另一方面完善加工贸易物流配送,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企业自身等方面阐述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主要包括: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微笑曲线”左端移入;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工贸易;积极培育内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物流配送等。3.期刊论文蔡永贵.张振.CAIYong-gui.ZHANGZhen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国际分工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007年,国内制造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国外贸易壁垒日渐增多,很多制造型企业已面临生死抉择,而国际化和国际产业的转移更是令中国制造业雪上加霜,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可以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4.学位论文邓国营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可行性分析及产业定位2007我国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这种贸易方式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是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变化趋势相一致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到2003年我国加工贸易突破4000亿美元,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280亿美元,进口额为2217亿美元,加工贸易总额达到了5497.3亿美元,是1980年的330倍。现今,加工贸易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达到49%,加工贸易顺差达到1425亿美元。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为8319亿美元,比重为48.6%。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我国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承接了加工贸易份额的80%。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工贸易有向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和考察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可行性以及产业的定位。在分析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探讨和现实基础的考察得出:西部地区有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和能力,其前景是值得憧憬的。在产业定位的分析中,本文主要与当今比较主流的观点——“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向西转移”进行商榷,通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剖析得出:由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西部地区现实的劣势,此理论已经不能够作为西部地区长期发展加工贸易的指导思想。西部地区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在获取微薄利润的同时更大的损害了工人的福利水平,因此,西部地区不能够按照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来选择其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特别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取而代之的是,西部地区有着良好的科技发展的环境,有着自己特色的产业,加工贸易发展可以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入手,一发展那些具有西部特色、替代性小、附加值较大的产业。本文以所学的理论为指导,在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产业定位选择上,认为西部可以从一个高层次出发,不必遵循“梯度发展说”所认为的那种发展路径,可以说这是本文与大多数文献的不同之处。第一部分是对加工贸易相关概念和文献的回顾,其中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这一节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简明扼要的综述。此节也是对全文写作所做的一个铺垫和所用到的基础知识的界定。第二部分把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80年代后期的来料加工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进料加工阶段;加工贸易的外资主导阶段;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加速阶段。为紧扣题目,作者对“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也进行了精简。最后指出为了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维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等目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有必要。同时也引出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这一话题。第三部分就开始了核心问题——西部地区大力加工贸易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的探讨。在展开探讨之初,作者先对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总结问题不是为了否定可行性而是更好的为可行性分析服务,因为一个问题的可行与否要对其“利”与“弊”两方面进行权衡,指出问题也就点明了“弊”的一方面。最后作者得出:虽然近几年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势头猛进,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发展速度继续加快。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晚、意识不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改革所带来的问题的出现,现今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的份额仍然较小,并且无论从企业的数量还是质量上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正是由于这些差距的存在,才期待着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总结之后,文章进一步开始探讨可行性分析中“利”的一方面,也就是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分析,通俗一点的说也就是分析“西部地区能不能以大力加工贸易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重要的问题。在理论分析部分作者通过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加工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加工贸易的静态利益与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与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等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证,目的是寻找加工贸易在西部地区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现实基础分析部分作者利用了大量的真实数据进行了论证,大体分为了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外部条件包括:东部产业升级、东部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国际投资的向西倾斜、中央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内部条件包括: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资源、突飞猛进的基础设施建设、CEPA的建立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作者指出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其发展的现实基础。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其获得贸易所带来的静态利益以及动态利益,并且有利于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其现有的优势资源,带动经济更加快速的增长,以及缓解西部地区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西部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家对于出口退税的改革导致利益的分配不均、以及西部地区现今的需求结构和能力的不足等,都对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这些不利的因素是可以通过政策和思想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