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教学反思【参考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9《抽屉原理》教学反思【参考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抽屉原理》教学反思【参考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抽屉原理》教学反思【第一篇】六年级的“数学广角”的“抽屉原理”这一内容是浅显的奥数知识范畴。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学生在进行验证、观察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中已建立了数学模型从而不难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后及时让学生进行练习找准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当出示“5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我仍旧要学生画图表示,但学生在反馈的时候,我就用列数据表示了,这样给学生一个参考,列数据比画图更简单点。当出示“6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的时候,我就要学生用列数据来表示了,又进了一个层次。当要出示“7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这种情况时,我不是直接出示的,而是在6只得基础上又飞来一只,让学生猜测一下,会不会还是“总有一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好文供参考!2/9子”。学生看了6只(2。2。2)这种情况后,马上就可以发现,还有一只不管怎么飞,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有3只鸽子了。通过“6只(2。2。2)”这种情况学生还发现了要看至少有几只,只要看最平均的那一组就可以了。接下来我马上提问,那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不画图、不列数据就可以直接得出“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有几只鸽子”?学生有了6只鸽子的。数据,就发现了最好先平均分。我紧跟着让学生以“7只鸽子飞进3只笼子”为例,让学生列式。7÷3=2……1,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数字的意义。当把“5只鸽子飞进3只笼子”进行列式,5÷3=1……2,我又提问,2只是什么意思,这2只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举例后发现,笼子里至少有几只鸽子和算式里的商有关系,如果没余数就是“商”,如果有余数那是“商+1”而不是以前试教的时候学生出现的“商+余数”。不过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当的小细节,如学生作业时发现少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理解“至少有几个会放进同一个盒子里”的意思。没能正在理解“抽屉原理”。只能进行简单的求值计算,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此内容属于奥数内容,理解起来较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多挖掘学生的潜力,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感受到奥数知识的奥妙,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奥数知识的乐趣。好文供参考!3/9抽屉原理教学反思【第二篇】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在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游戏、分组动手实验,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当在学生发现规律后及时让他们进行练习。但在证明过程中,总有学生对“总是……、至少……”理解不够,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找准并理解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对“总是……、至少……”的描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在学生作业时发现少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至少有几个会放进同一个盒子里”的意思,没能真下理解“抽屉原理”,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来确定结果,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多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也认识到: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构建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好文供参考!4/9抽屉原理教学反思【第三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一、“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放球”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盒子里至少放两个球,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二、建立模型——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纸个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好文供参考!5/9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三、解释应用_____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有坡度。第1、2题,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第3、4题学生需要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灵活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文供参考!6/9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第5题是用理论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游戏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1、情境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2、活动中恰当引导。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根吸管放进3个纸杯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吸管数比纸杯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好文供参考!7/9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3、游戏中深化知识。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处理得还是有点粗,应该让学生加强动手操作,将动手操作与原理紧密结合,只有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到、理解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抽屉原理教学反思【第四篇】好文供参考!8/9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玩抢凳子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抽屉原理。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好文供参考!9/9逻辑能力。三、通过练习,解释应用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习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问的指向性、目的性。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