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业:财政学(含税收)考试科目:财政学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包括判断和填空,应按试题顺序号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在试题纸上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①()划分和政府间②()构成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主要内容。在政府间事权划分方面,宏观经济稳定方面的事权一般划归③()政府,再分配方面的事权一般划归④()政府,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⑤()政府更适合于发挥文要作用。2.依照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①()制和②()制两种财政年度。3.一般地,在复式预算制度中,经常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为①(),资本预算则主要以②()为收入来源。4.专项财政补助属于()财政补助。5.1973年我国税制改革,流转税试行()税。6.进口关税的完税价格以()为依据。7.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是()。8.所谓税收抵免是指()。9.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主要作用是()。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国际间双重征税2.先行给付制原则3.财政政策4.财政支出弹性5.国家金库6.零基预算三、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3分,共18分)1.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政府对具有显著自然垄断特征的行业实行价格管制和提供财政补贴确有必要。2.地方政府也能很好地承担收入再分配职能。3.利改税是将原来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办法,改为按规定的税种和税率征税的办法,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4.按照比例税率10%,对个人收入征税,收入100元的征10元税,收入10000元的征1000元税,收入多的多征税,很好地体现了对纳税人收入水平的调节。5.各级政府设置的预算周转金是一种以有偿方式安排使用的财政资金。6.全面预算调整,属于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职权范围。但是,其预算调整方案必须经过同级立法机构批准。四、选择题(注;以下各题中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型。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能得分。每题1.5分,共24分)1.在以下各种财政收人形式中,()属于强制性财政收入:A国有企业收人B规费收入C.税收收入D债务收入2.在以下各类产品中,明显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产品是:A.面包B、航标灯C高速公路D、空气净化3.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筹集资金而收取使用费所依据的原则是:A.横向公平原则B纵向公平原则C受益原则D、能力原则E、行政效率原则4.在以下财政支出项目中,用于转移性财政支出项目的有;A.公共工程投资B对个人的财政补贴C、事业费支出D失业救济5.在我国,国债利率的确定一般以()为基础。A财政收入规模B利息负担C.证券市场利率D银行存款利率6.差额预算管理是指:A.行政单位全部收入上缴,支出全部由财政拨付B、先以事业单位本身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C行政单位收支全部归己,财政差额补助D先以行政事业单位本身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7.按照我国现行体制规定,划归中央固定收入的税种为:A.增值税B消费税C营业税D关税8.根据预算法规定,中央财政本年度举借的内外债和还本付息数额在预算中的列编方式为:A计入本年度预算收支总额B.债务收入不计入预算收入总额,还本付息额列入支出总额C.在本级预算中单独列示D编制独立的债务预算9.我国各级政府预算执行的主要任务是:A.依法组织财政收入B、依法审批预算调整方案C.依法拨付财政资金D.合理使用财政资金10.按照复式(二式)预算的编制实求,下列支出应列入建设性预算支出:A.文教行政基本建设性支出B.以价格补贴支出C、地质勘探费D.支援农业生产支出11.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我国中央财政在确定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时所采用的方法是:A.基数法B.因素法C.分税法D.以补助法12.一般认为国家征税凭借的是:A.财产权力B、政治权力一C.财产和政治双重权力D.生产经营权力13.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找出在各种课税中采用不同税率计税时,税额与价格之间正确关系的答案。(1)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A.价格提高,税额不同比例减少B.价格降低,税额成比例减少C.价格提高,税额不成比例增加D.价格降低,税额不变14.印花税的缴纳方法是:A.纳税人自己计算税额B.纳税人自己购买并贴花C、税务局负责注销印花税票D.纳税人自己注销印花税票15.一个国家对本国公民和居民来源于本国及世界各地收入均有权征税,体现了该国拥有:A、属地主义税收管辖权B、居住国税收管辖权C.收入来源税收管辖权D、属人主义税收管辖权16.耕地占用税的特点是:A.征收目的是调节土地级差收入B.以县为单位按人均占有耕地多少设计不同的税率C.按年征收,分期缴纳D.占用农用耕地时一次征收五、计算题(4分)某企业的所得额800元,汇按下列税率表计算其应纳所得税额。(附超额累进税率表)级距年所得额级距税率1300元以下7%2300一600元部分10%3600元以上20%六、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15分)1.试论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因2.如何看待财政平衡与社会供求平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