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28《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巫红涛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纪念刘和珍君》是1篇旧教材的选文,但教学要求与旧教材完全不同,重点在理清思路,因此教学方法与重点应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作为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本文阅读理解难度较高。原因有二:一是写作背景离学生太远,学生难有真切感受;二是鲁迅的语言很简练但含意很深刻,有时又曲折达意,这对于社会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是较为困难的。但虽然如此,基于本课教学的新要求,讲解课文内容不作教学重点,可采用学生提问,老师答疑等方式来解决词句理解问题。另外,还可通过提供较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尽量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教学目标1、学习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2、把握全文思路及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好文供参考!2/283、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策略1、整体略读,把握整体思路。2、局部精读,细细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教学媒体1、投影机。2、有关当年学生运动的影片片段。3、印发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及鲁迅的《无花的蔷薇二》。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略读全文,解决难读难懂的字、词、句。2、为文章7个小节分层次。二、导入1、回顾鲁迅作品。2、解题:“记”──纪(以此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中的语言有着当时时代的烙印,不宜作为现代规范语言的标准。)好文供参考!3/28三、介绍背景1、注解一。2、介绍刘和珍及“北师大事件”。3、介绍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和鲁迅《无花蔷薇二》。(注:介绍背景目的是设置一个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能在此情景和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因此,可采用图片、电影片段和朗诵等感染学生。)三、复习理清思路的方法1、分段,概括各段大意。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3、了解段落与表现中心的关系。(注:此方法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已有所总结,这里是进行复习。)四、检查预习(目的:理清课文的整体思路。)提问: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几个部分?理由是什么?明确:一、二∕三、四、五∕六、七纪念缘由→追忆→意义五、进一步理清思路和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设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找出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提问:好文供参考!4/281、纪念刘和珍的缘由是什么?有这些原因为什么却说无话可说?2、无话可说又为什么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3、追忆刘和珍抓住什么特点来写?为什么?4、第四、五节都写了“”惨案,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5、从第六、七节看,鲁迅对“”的态度是怎样的?(注: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思路并板书出来。)(板书见后)六、布置作业精读课文,将难以理解的词句找出来。第二课时一、总结上一课要点二、理解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提问:从文章各部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第一部分:沉痛悼念交积悲愤控诉。第二部分:深情缅怀交积无情揭露。第三部分:深沉思索。通过一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将悲愤感情交积在一起组成线索贯穿全文。(补充板书。)好文供参考!5/28三、明确局部思路分析第四节,让学生点出引领思路的关联词语,从而理清作者是如何逐步深入地揭露反动派的凶残无耻:惊闻噩耗→颇为怀疑→证明是事实→之后更有诽谤和流言,难以置信→发出在沉默中爆发的号召。四、学生提问,老师答疑,解决疑难五、解决练习附板书纪念缘由写的必要程君正告沉痛悼念(悲)预定莽原无话可说洋溢—艰于悲愤控诉(愤)↓阴险—悲哀目的猛士:直面正视──正面讴歌(悲)庸人:偷生忘却──含蓄批评追忆刘和珍不屈、反抗深情缅怀(悲)微笑、温和忧虑、泣下惨案经过棍棒虐杀──惨象无情揭露(愤)↓受人利用──流言惨案细节欣然前往热烈赞颂(悲好文供参考!6/28愤)从容转辗意义教训至多:意义寥寥思索(痛)至少:浸渍人心意义中国女子是以为证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四川成都郫县一中李国栋设计意图: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第一课时一、导语,了解课文背景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但是,我好文供参考!7/28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惨案。2、了解课文背景(3。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二、整体把握课文1、对于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2、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3、我也有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1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愤忧虑全在文中十处血语上。”今天,我想通过课文这十处写血的文句来引导大家对全文做一个把握,先请大家用笔勾画出文中十处写血的语句。4、按课文顺序给十处写血的语句归类,分析内在逻辑关联。鲜血第一、二部分------------------血好文供参考!8/28(交代写作缘由:记念流血者)淡红的血色①②血痕第三、四、五部分--------喋血(遇难的实况---“罪”)血污血痕第六、七部分---------------血战(总结教训----“罚”)淡红的血色③三、具体研习课文1、学生默读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记念死者------悲痛痛斥论客------悲哀⑴写作缘由控诉当局-------愤怒“悲愤”激励猛士-------哀痛唤醒庸人--------悲哀⑵学生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问讨论:“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血的颜色为什么减淡?)2、速读课文三、四、五部分,刘和珍等人的喋血情况怎样?血痕(罪证)喋血抨击当局杀人血污(罪证)好文供参考!9/283、学习第六、七部分(罚)⑴总结历史教训:不赞成徒手请愿,大量的流血牺牲只换来极少的成果。⑵提问:淡红的血色怎么又“纵使洗成绯红”?苟活者又为何只看见淡红的血色?第二课时一、明确本节课目标1、探讨两个疑问:见上⑵。鲜血----淡红----绯红----淡红2、研究几个重点文段的语言。二、讨论1、“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的血色”?2、“淡红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绯红”,最后还是“淡红”?提示:①联系语境②关注行文逻辑明确:烈士鲜血虽为庸人随着时间淡忘,但鲜血不会白流,也应当有其影响和意义,人们会逐渐明白烈士之死的意义。在先生看来,这样的牺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终还是归于“淡红”。三、具体探究重点文段的深层含义。1、第一部分第三段好文供参考!10/282、第二部分第一段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四、小结1、情感线索主题思想2、先生的“孤愤”和“救世婆心”。五、课外延伸阅读和作业1、课外阅读《读本》中记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2、写1篇学习心得。六、让我们在本课结束时,齐声朗诵陶渊明的《挽歌》来寄托我们对烈士的感怀和哀悼之情吧。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历史上这滴殷红的血。附陶潜《挽歌》(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硗。马为仰天鸣,风为白萧条。幽室一已闭,前年不复朝。前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李国栋,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近30篇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通联地址:四川成都郫县一中语文组611730电话:500]作者邮箱:好文供参考!11/28[1]《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3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好文供参考!12/28《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1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三一刀客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4)君:是对人的尊称。(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二、通读课文,指导预习。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好文供参考!13/28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好文供参考!14/28“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