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党建引领聚合力村居融合结新果近年来,XX区以提升人民福祉为根本、以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尊重民意、资源整合、严格标准原则,按照“城乡一体化、居住社区化、政策延续化、服务标准化”要求,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深化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积极稳妥推进“村居融合”改革工作。一、基本情况(一)生活区域已被城市包围。XX村位于XXX镇西部,辖11个村民小组1618户3752人,村民主要分散居住在XXX家园XX新村(一期),XXX家园XX新村(二期),XX村一、二组和XX生产区4个区域〔XXX家园XX新村(一期)有XX村户籍人口430户1493人,XXX家园XX新村(二期)有XX村户籍人口678户1710人,XX村一、二组共有户籍人口210户537人,XX生产区共有户籍人口677人〕,且全部位于《XX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并与XXX路街道XXX、XXX、XXX社区及XXX街道XXX社区区域重叠,生活区域已完全被城市社区包围,属于典型的“城中村”。(二)生活方式已趋于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XX村传统农宅已完全拆除,大部分村民搬迁至城市居民小区,与相应城市社区居民混合居住,且现居住的居民小区实行统一物业化管理〔XXX家园XX新村(一期、二期)由天立物业公司管理,XX村一、二组由众合物业公司管理〕,XX村村民长期与城市居民混住,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已逐渐趋于城市化,下一步将完全融入城市社区。(三)收入来源以务工和财产性收入为主。XX村目前虽然仍有耕地14432亩,但是由于大部分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转向非农产业,已与原有的生产土地“脱钩”,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经统计,2022年度XX村人均收入23144元,务工收入占50%,经营性收入占47%,其他收入占3%。(四)同一生活区域存在两个管理服务主体。XX村所辖区域与城市社区交融交汇,XXX家园XX新村(一期)同时存在XX村和XXX社区两个服务主体,既有城市管理机构,又有农村管理机构,且两类基层管理政权重叠交织,采取两种不同管理服务模式,同一区域居住的村民、居民隶属不同的管理服务渠道。二、存在的问题(一)村社阵地重复设置。XX村委会办公服务场所位于XXX家园XX新村(一期)院内,与XXX社区共用办公楼,但因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村、社区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分别设置便民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居民议事厅等服务阵地,无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普惠共享,存在阵地重复建设、公共资源浪费等问题。(二)服务主体各自为政。XX村以属地村民作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工作职责侧重于农村生产、生活领域中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事务;城市社区的管理对象则是属地居民,工作职责侧重于居民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XX村村民进入城市后,需求日趋多元化,但村级服务管理标准和模式仍然停留在农村社区层面,综合服务设施覆盖面不广,公共服务辐射面不宽,无法为村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城市社区未将XX村村民纳入社区服务管理范畴,村民居住在城市社区,但未享受到相应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三)户籍壁垒依然存在。自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来,城乡户籍差异仍然存在,户籍壁垒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尚未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尚未真正转化为市民。例如,在住房保障方面,城市低保家庭可享受公租房住房补贴,但农村低保户无法享受;在就业创业方面,农村户籍(除失地农民外)无法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不能参加公益性岗位招聘。(四)村社治理复杂低效。随着XX村村民逐渐搬迁至城市居住,打破了原有的村级治理体系,村委会对村民的管理服务职能明显弱化,且村民固有的思想观念及生活习惯导致市民意识不强,参与、支持和配合社区治理积极性不高,社区治理难度大。且XX一、二组区域人员居住结构复杂,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难题突出,但镇(街道)、村(社区)管理职责交叉,公共卫生、矛盾纠纷、社会治安等方面未形成村(居)治理合力,客观上造成了管理效率下降,易产生管理空白等弊端,无法实现复杂区域高效治理。三、对策建议鉴于XX村实际情况和目前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按照“四融五不变”(阵地建设融合一体、户籍管理融合一体、公共服务融合一体、文明创建融合一体,村级建制保持不变、组织机构保持不变、涉农政策保持不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保持不变、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管控渠道不变)要求,有序推进XXX镇XX村与相邻城市社区“村居融合”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全面实现“四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村民服务保障水平得到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城乡居民交流融合水平得到提升)目标,让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阵地建设融合一体。XXX镇XX村与XXX路街道XXX社区合署办公,整合现有办公场所和活动用房,统筹管理使用,统一标识标牌。按照“一门办理”的要求,设置XXX路街道XXX社区XXX镇XX村便民服务站。按照“一室多用、一室多能”的原则,统筹设置XX村和XXX社区党群活动、综合治理、协商议事、网格服务、文体康养等功能区,统一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情恳谈室、居民议事厅、心理咨询室、社区警务室等功能室。在原XX村办公楼和XXX家园XX新村(二期)分别设置“网格工作室”,就近为村民群众提供网格服务,并结合完整社区创建,在XXX家园XX新村(二期)预留空地建设综合性党群服务阵地,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开展活动。(二)户籍管理融合一体。对XXX镇XX村全体村民户籍簿进行换发,对户籍住址进行“双登记”,即在户籍簿中登记原农村住址的基础上,增加登记城市小区实际居住地址,村民可凭户籍簿登记的城市实际居住地在所属社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深化完善居住证制度,扩大应用范围,拓展服务功能,确保非户籍常住人口持有居住证即可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三)公共服务融合一体。撤销XXX镇XX村社区工作委员会,3名工作人员分别调配至XXX社区、XXX社区和XXX社区便民服务站。在实现户籍“双登记”的基础上,XX村村民可按照“从优从惠”原则在就近城市社区享受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XXX家园XX新村(一期)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由XXX社区负责提供;XX村一、二组区域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由XXX社区负责提供;XXX家园XX新村(二期)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由XXX社区负责提供;其他社区零散居住的XX村村民,基本公共服务由实际居住地所在社区负责提供;卫生健康等方面无法实现融合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仍由XX村村委会负责办理。(四)文明创建融合一体。加强村居文化融合,建立完善“依托阵地组团队、依托团队搞活动、依托活动聚人心”运行机制,共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推进城乡居民文化交流更加深入。依托“村居融合”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及群众性活动场地,统筹推动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媳”“好公婆”等推荐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感染人、塑造人。积极拓展“为民、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打通城乡文明积分互认互兑渠道,吸引居民群众关注、支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保持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变,进一步明确XX村各类集体资产所有权,集体资产管理使用和收益分配按照原渠道、原方式落实,切实维护村民经济权益。在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有关部门单位要对XXX镇XX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给予支持,用足用活激励扶持政策。(六)全面落实涉农政策。保持XXX镇XX村农村集体经济权属政策不变,切实维护好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支持引导村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七)保持村社现有组织管理体系。保持村级建制不变,保留XX村党总支、村委会、村监会、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等组织机构,人员管理和工资待遇按照原渠道、原标准落实。保持XX村重点区域和人群管控渠道不变,XX村一、二组社会治安维护、矛盾纠纷调处、环境卫生整治及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特殊人群管控继续由XXX镇XX村负责。鉴于XX生产区不属于XXX镇XX村与相邻社区“村居融合”范围,保持现有管理架构和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