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精编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8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精编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精编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本次公开课给学生们上的是高中必修五第三单元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反思,由于这是1篇文艺随笔,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故事形式导入课文,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讲述联想到的或是通过预习搜集到的一些有关于语言文字锤炼的诗句或故事。同时对他们的讲述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成为教学的热情参与者,在拓展训练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学生们表现出的热情与智慧让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教案2好文供参考!2/8[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③评价作者观点。2、写法揣摩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教学方法]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教学步骤]好文供参考!3/8一、#教案#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1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二、解题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好文供参考!4/8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3、欣赏品味。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4、课堂训练。好文供参考!5/8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②完成课后练习二。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好文供参考!6/8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5、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课堂板书设计](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解说:板书显现顺序按①②③④⑤⑥序号,箭号在说明层次关系时再标上。)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知识点3好文供参考!7/8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二、文学常识咬文嚼字,也许有的人认为是语文学习中的事。其实,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对所学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推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从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三、重点字词深恶痛绝:(shenwutongjue)厌恶、痛恨到极点。锱铢必较:(zizhubijiao)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较:计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比喻气量狭小。咬文嚼字:(yaowenjiaozi)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索然无味:(suoranwuwei)形容枯燥乏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四、内容赏析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好文供参考!8/8第二段,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第四段,描写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第五段,强调更改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服务的。第六段,强调阅读和写作。第七段,对“误用”而生流弊的条分缕析。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