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案【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12高三数学教案【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三数学教案【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第一篇】学习对数函数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2、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3、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方法启发研讨式好文供参考!2/12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由得。又的值域为,所求反函数为。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板书)1、作图方法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好文供参考!3/12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1)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2)画出直线。(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2、草图。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3、性质(1)定义域:(2)值域: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轴的右侧。好文供参考!4/12(3)截距:令得,即在轴上的截距为1,与轴无交点即以轴为渐近线。(4)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5)单调性:与有关。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当时,有;当时,有。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三。巩固练习练习:若,求的取值范围。四。小结五。作业略好文供参考!5/12高三数学教案【第二篇】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二、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好文供参考!6/12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好文供参考!7/12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1、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学法“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好文供参考!8/12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3、预期效果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第三篇】一次函数的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二、能力目标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好文供参考!9/12四、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看: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厘米。(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分析: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厘米,总长度为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2、做一做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y=或y=100x)接着看下面这些函数,你能说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上面的几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好文供参考!10/12量,右边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4、例题讲解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①y=x6;②y=;③y=;④y=7x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概念,特别要强调一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指数都是1,因而②不是一次函数,答案为B高三数学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3)情感与能力目标: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教学重点:好文供参考!11/12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教学难点: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问题: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12能被3整除;(2)12能被4整除;(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知识建构归纳总结: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好文供参考!12/12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归纳总结: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