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6历史教学反思精编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历史教学反思精编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历史教学反思总结1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上句号,回顾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本学期主要工作1、贯彻教育方针,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经常阅读学习新课标和教学专业知识,体会其中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营造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好文供参考!2/6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本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开展赏识教育。及时反馈信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不断进步。4、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如投影机、幻灯片等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兴趣。5、扎实认真抓紧、抓好历史常规教学工作。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3000字左右。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听课节数达16节。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_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影视片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播放给他们观看,让他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好文供参考!3/6(3)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4)社会生活情况调查,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其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二、存在的不足: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三、今后努力的方向: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历史教学反思2成功方面:好文供参考!4/6(1)善于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与反思。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2)抓住主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主题“中华文化的勃兴”,展开。(3)体现现代历史教学的新理念: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5)坚持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教学设计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解决问题民主化,形成知识网络化,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本节课中共设计了10多个探究性问题来实现这些原则、理念和要求。(6)本节课教学设计不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不是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知识的讲解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1)课件制作还需改进:增加动感和交互性。(2)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学生。比如小品表演中应由学生自由发挥。(3)应课前按排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关的资料。历史教学反思3好文供参考!5/6康梁两个早年经历与他们的经历与他们的思想有一定关系。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课本中有一结论戊戌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该是本书最荒谬的一个结论,没有科学依据,不伦不类,违背归纳法推理原则。教学需要拿来主义,下面3篇文章对我启发较大。《戊戌变法》一节中引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一段:“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这个材料是教材上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利用好,甚至有人会用错。拿到这个材料后,我们要加以辨析:梁启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本书的?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流亡海外。海内外舆论相当大部分是指责康梁等人。在这种情况下,康梁等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还想争取海内外舆论尤其是海外舆论的支持,以解救光绪皇帝。所以,在戊戌政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梁启超就匆匆写成此书。这样特定的背景和写作目的,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梁启超的这段话。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当时的形势是“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是想证明变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是正义的。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光绪皇帝“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是想树立光绪皇帝勤政、民主的开明形象。至于变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好文供参考!6/6外一个问题,仅凭这段材料我们还无法下结论。那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份材料呢?首先,我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如下信息:梁启超认为当时变法的形势一片大好,光绪皇帝勤政、开明。其次,我们要分析梁启超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这是因为:他想树立光绪皇帝的良好形象,他要证明变法的合理性。再次,我们要分析梁启超的叙述是否是客观的,这就需要我们将这段材料和其他材料作比较。相当多的史料揭示,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教材也是持这种观点,而且还认为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逻辑角度来讲,正因为群众基础薄弱,所以变法才会失败。所以,梁启超的叙述肯定有夸大的地方。这种夸大,如果是无意的,这就表明康梁等人十分幼稚,没有看到变法危机四伏的恶劣形势;如果是故意的,是因为他要证明变法的合理性。实际上,梁启超后来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承认,当时为情势所逼,自己有夸大地方,是故意的。最后,我们能从这段材料中做出什么结论呢?从方法角度来讲,不要轻信所谓的一手材料,一手材料的可信度同样受作者的立场、期望、动机的影响;从知识角度来讲,这段材料不能用来证明变法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