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苍蝇拍_微博投资感悟摘录【关于投资的思考和方法】将简单的事情搞的非常复杂的,是学者;将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的,是专家。但投资者却正相反,一方面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排除杂音。另一方面又需要具备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这个简单化不是说情况掌握粗糙,而是从众多不确定性中提炼出重要且确定性强的因素,并构成最终的“逻辑支点”。一个企业投资人的脑袋是与炒股爱好者不同的。后者的脑袋里出现的是价格,涨跌,板块,资金流,消息,别人的看法等等。而前者的脑袋里出现的是内在价值,生意的本质,竞争优势,确定性,风险机会比,资金配置以及市场的情绪倾向等等。这二者之间沟通的困难程度,是远大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的。在选择一个长期投资对象时,考虑到“饼”的两个方面是必要的。首先是这个饼是否正在被某种因素驱动着不断的做大,另一个是这个饼的吃法是否也被某种因素驱动而趋向于集中。另一方面,即使饼很难再大幅做大,但集中度正在大幅加强的,往往远远胜过饼正在迅速做大,但是饼的分配却依然杂乱的对象。股市弱者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经常都在判断,对很多事情都在判断,且不说判断的成功率,最关键的是其中99%的判断无论对错其实都是很不重要的,更要命的是判断与行为经常分离;而投资强者的特征正相反:只对那些极其关键重要的事情进行判断,对于判断总是很审慎,但一旦认定就坚定执行除非判断的基准改变。企业的真实发展评估起码是以年的单位来衡量的。但是太习惯“炒股时间”后就往往难以忍受“企业时间”了,因为前者是以日为单位,甚至是以分时为单位来被观测的。进入“企业时间”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看盘”,而是以企业分析和企业投资思维为前提的,否则即便闭上眼睛也不是投资,而是鸵鸟政策罢了。在投资上做的时间越长,就越感到投资本质上是被动的。我们总想更主动一些,做的更完美一些,却反而因此把加法最终做成减法。试图千变万化是费力不讨好的,守拙并不断重复有效的东西,坦然平静的接受这种被动性,可能是必然而迟早的。投资初期需要很多折腾(学习摸索),投资成熟期也许不折腾就是最好的。最近溜了圈较热门的节能环保明星企业,总体感觉就是:行业前途远大的不少,企业生意特性优秀的不多。节能环保企业很多都是大订单模式,产品+技术服务特征,这种模式再有较多的资本性支出那么总资产周转率将必然低。所以更值得关注的,在于哪个企业的具有明显高的利润率,以及支持其稳固的原因是什么。我经常被问到,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评估自己对企业的认识程度?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看了一大圈,发现你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市场的普遍认识层面上,基本上你就是市场一致性认知中的一份子,那么你就要小心一些了。这是符合逻辑的:我们不必比大众更宽广,但必须比大众更深刻前瞻,否则就很难成为最后的赢家。研究企业既是折磨也是享受。那过程有点儿像侦探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来寻找真凶。最像的地方就是思维方式和尊重证据,一个好的侦探一定有一个犯罪天才的脑袋,而一个好的企业分析师也必然需要一个出色的企业家的思维能力。幸运的是,企业家不但要想到更要做到,而我们实际上只需要判断“好不好”就够了。要么努力做一个智者,要么就简单的死认一个道理,这两种情况都比较容易在股市里有所成就,但肯定也是股市中最少的,因为前者太难后者太没劲。最多的还是普通聪明人,一直试图当滑头,一直盯着一些表象做研究,一直以后视镜的方式来总结。普通聪明人奉献着股市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故事,可惜一直没有片酬。从我研究观察的企业而言,能够持有个1,2年的感觉并不是很稀少,但能够有信心持有5年以上甚至更久的,真的非常稀缺。前者往往属于素质还不错,行业正好给力类型的;而后者则属于真正在一个长期向好的行业中,树立起了非常强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且管理也非常优异的企业。只有后者才配享有经常性溢价。2010年7月我写下《未来医药投资将回归高风险面目》,强调切勿以为医药是闭着眼睛投资的“安全港”。在接近半年的鸡犬升天后,恐怕未来的浪淘沙将难以避免。医药行业的研究必须立足于长期竞争力构建,而不是“业绩释放期+消息灵通”,否则就会出现类似沃华医药那样的09年彪悍而后雪崩性溃败的结局。读一本书,往往真正有用的只有几句话;看一个企业,往往最核心的就是几个问题;做一笔投资,往往最关键的也就是几个因果关系。就像看书要学会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看企业思考投资,也应该培养从大量信息中抓主要矛盾的能力,也就是我谈的“逻辑支点”。学会过滤信息,有时候与找到信息一样重要。无形资产远不是会计概念中商誉包含的那点儿玩意。它应该包括所有对自己组织经营有重大影响,但又未以有形资产形式体现,同时竞争对手又难以简单模仿的东西,凡是满足上述三个条件都应该纳入无形资产的范畴。比如,公司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是不是无形资产?比如公司以产业链形式缔造的壁垒算不算?我一直觉得,以下3个问题能想清楚的,就算是入了投资的门了:第一,为什么长期来看证券市场指数总是长期向上的?第二,为什么每一轮大牛市中最最耀眼而万众瞩目的那群股票,在下一轮牛市中大多黯然失色?第三,为什么几乎所有投资上最有成就的大师都异口同声的告诫不要预测市场和频繁交易?【关于投资的自我修养】股市的垃圾时间,正是学习和研究企业的黄金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自然对于企业以及某些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自然更加容易把握到投资的良好时机。实际上,魔法时刻的把握,就是从垃圾时间的投入积累开始的。所有垃圾时间悠哉游哉或者懒得下功夫的人,也必将一次次的看着别人收获魔法时刻而望洋兴叹。投资上“硬知识”的掌握是容易的,肯学就行。“软能力”的修养就比较困难,比如总是感觉与大众观点一致比较安全,无法思考长远的问题,在股价走势与自己的企业认知上出现背离的时候莫名的懊恼和彷徨等。巴菲特走到今天,硬知识比他更出色的恐怕并不稀少,但软能力才是他拉开与其它人层次的关键所在。巴菲特是乐观还是悲观?我也不知道——他总是对于美国(也包括中国)的前景有无比的信心,但是对于具体的投资出手却又谨慎再谨慎。所以很奇特的现象发生了:巴菲特即被人嘲笑过于乐观,又被人嘲笑过于谨慎——其实,这些人根本没明白什么叫“平衡感”,什么叫“辩证中庸”。一句话,还没明白什么叫投资当一个人开始觉得自己看市场“很准”,有某种预测市场的“天赋”的时候,这个人就开始为自己的大败埋下种子了;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预测市场波动是徒劳的时候,他的投资意识就开始觉醒了;当一个人决策时放弃“一定会怎样”而拾起“风险机会比”的时候,他的投资就得到一次升华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叫规律;有成立的可能性也有不成立可能性的,叫概率。比如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规律,而对波动幅度以及价值的度量的准确性只能是概率。投资,是在规律的指引下,提升获胜的概率。而不是去充当先知或者就概率性结果硬凑其必然性原因。未经磨砺的散户与高素质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对抗,与阿富汗游击队同美军的对抗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有“代差”的。最终胜出的少数投资者的钱与其说是赚来的,不如说是失败者送来的。在证券市场中,成功不需要巧取豪夺,但需要拉开与普遍炒股者在思维境界与专业技能上的“代差”,这应该是终身努力只所在。历史慷慨而公平的地方在于,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条“长长的湿滑的雪道”;但命运必然分野的地方在于,有的人会“滚雪球”而有的人却只会被“滑倒”——有没有雪道,决定权不再自己;学会滚雪球还是不断被滑倒,这个可就是自己决定了...投资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先聚焦再发散又再次收敛的过程。先聚焦是指针对投资大原则集中的归纳和抽象,在此之上的发散则是具体方法论以及各种基础知识的学习历练,而最后的再收敛则是对所学的各种知识原理等融会贯通并提炼出思维的主次关系及辩证融合的过程。第一步要缘分,第二步要勤奋,第三步要悟性。证券投资存在着有趣的“很专业的跑偏”现象。比如每天早上都要开例会研究国内外最新经济政治动态,每月都在为下一个月的“板块机会”绞尽脑汁。如果一个投资敏感到了每天的政策和经济变动都要操心的地步了,总是出现啥过劳死也就不让人奇怪了。有趣的是,这种跑偏往往还成了“专业素养”的代名词。现代金融业的发达以及各方利益共谋下的合力,为投资者提供了空前的交易便利性和资讯覆盖度。但是这种技术层面的进步并未使得大众在证券市场中的黯然结局与几十年前相比有任何改观。相反,触手可及的交易按钮和全方位轰炸的“财经要闻”,只让绝大多数人在传统的“恐惧与贪婪”之外,又新加了“焦躁”。在投资的世界里,分歧是绝对的,共识是相对的。分歧产生美,共识反而制造太多的惨案。分歧本身并不说明任何问题,重要的在于各种分歧下的逻辑提供了哪些参考和思辨。对于一项重大的投资而言,尽量寻找分歧是一个必备的工作。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分歧过于激烈,而是市场的共识已经高的无以复加。投资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远比职场更加“公平”的世界。这里没有职场中对特定学历、资历、社会资源、甚至特定外形及性别年龄的制约。但事情总是辩证的,职场的“高门槛”导致了进入的不易和进入后的相对稳定。而证券投资的低门槛和本质上的必然是少数获胜原理,却也导致了公平背后更加惨烈的竞争。灿烂而股神辈出的行情里,不会有人把严肃的投资原则当回事儿。只有在凄风惨雨和足够的时间跨度背景下,投资这2个字的意义才会显现。毫无疑问现在开骂、沮丧、后悔、恐慌都是绝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问问自己,是不是就总是与绝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保持步调一致的?很遗憾,这就是大部分麻烦的根源。更麻烦的是什么呢?就是刻意的去标新立异,试图就是与大众走反方向,一样可能摔的鼻青脸肿。因为这本质上又成了一种博弈而已。凡是试图跨过企业分析,绕过对生意的理解,跳过对风险机会比的认知的种种方法,我认为长期来看都很难靠谱。而靠谱的又从来靠的不是灵机一动,而是长期积累的自然而然的反应。那么投资的壁垒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这种靠谱的路线必然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光是懂得方向还不行,还得努力的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商业认知力;光是知识素养够了也不行,还得耐得住寂寞受得诱惑,要知行合一;既要现实(安全边际)又要有思想的穿透力(前瞻性),最后能不是注定少数人获胜的游戏吗?大家都喜欢说市场是无效的,但有资格说这话的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有效的判断力,否则你与市场一样是无效的。验证这种“有效能力”的几个简单指标:第一,很清楚市场整体处于风险和机会的哪个区域;第二,对于企业的认知有明显超越市场普遍理解水平的能力;第三,掌握不同类型企业的正确的估值原理。绿大地勾结外部“财务专家”进行财务造假案件对于投资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普通投资者单纯从财务角度来确保投资安全是相当不靠谱的,有天然的障碍和弱势;另外,对于企业重大经营行为持高度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是相当关键的。千万不要忽视背离商业逻辑和难以解释的行为,否则水落石出时早已一片狼藉。有一种观点认为千里马太难找,还是普通好马比较现实。我个人认为言之有理,但是细琢磨又不然:难以识别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还不够优秀,而不是足够优秀。是从一大群人里一眼找到姚明容易,还是找几个180cm的容易?另外“必须找千里马”的比较关键2个原因,第一就是市场往往把很多马都按千里马定价了,这时只找匹好马是远远不够的;第二,千里马即使不千里,有五百里也算是及格。十里马再打个折扣还剩多少?我不知道有几个人有同感,现在的市场(11年8月)其实挺吓人的。高成长概念,不知道还能撑1年还是半年,但是我知道撑得越久,买单的价格就会越恐怖。成长型投资,如果只是抓大家都看到了业绩爆发的股票,那么这个世界上早没有穷人了...当一个行业普遍拥有高溢价的时候,其隐含的意思是这些企业都将胜出,这很荒谬。大部分的企业在这种时刻的卖出都是合理的。毕竟其未来更大的市值,是要建立在竞争不确定性的基础上,而当前的溢价过高却是现实的。只有未来优势型企业,其已经具备但远未充分挥发的内在价值特性才具有穿越周期的持有意义。未来优势至少包含几个意思:第一,其行业发展的大环境的态势越来越明确有利;第二,企业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鲜明而牢靠,对手难以模仿;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业务结构以及权益收益率态势的演变)在行业态势和竞争优势的保护下,将越来越进入一个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上升大周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