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所得税1.考情分析2.案例分析题3.解题涉及考点链接4.题目的详细解析一、考情分析近年考情分析:本章是全书比较重要的章节,在考试中可能以客观题形式出题,也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题;本章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前期差错更正、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政策变更以及合并报表等结合出题。重点难点归纳: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甲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甲公司20×9年度涉及所得税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如下:(1)20×9年,甲公司应收账款年初余额为3000万元,坏账准备年初余额为零;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4000万元,坏账准备年末余额为2000万元。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在未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2)20×9年9月5日,甲公司以2400万元购入某公司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至12月31日,该股票尚未出售,公允价值为2600万元。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税,在处置时一并计算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3)甲公司持有乙公司40%股权,与丙公司共同控制乙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甲公司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系甲公司20×7年2月8日购入,其初始投资成本为3000万元,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为400万元。甲公司拟长期持有乙公司股权。根据税法规定,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等于初始投资成本。案例分析题(4)20×9年1月1日甲公司开始对A设备计提折旧。A设备的成本为8000万元,预计使用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根据税法规定,A设备的折旧年限为16年。假定甲公司A设备的折旧方法和净残值符合税法规定。(5)甲企业2009年当期发生研究开发支出计2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4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4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为1200万元。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6)2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1000万元。该商誉系20×7年12月8日甲公司从丙公司处购买丁公司100%股权并吸收合并丁公司时形成的,初始计量金额为3500万元,丙公司根据税法规定已经交纳与转让丁公司100%股权相关的所得税及其他税费。根据税法规定,甲公司购买丁公司产生的商誉在整体转让或者清算相关资产、负债时,允许税前扣除。案例分析题(7)甲公司的C建筑物于20×7年12月30日投入使用并直接出租,成本为6800万元。甲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20×9年12月31日,已出租C建筑物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200万元,其中本年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0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已出租C建筑物以历史成本按税法规定扣除折旧后作为其计税基础,折旧年限为20年,净残值为零,自投入使用的次月起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要求:假定甲公司未来年度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各事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1)确定甲公司2009年12月31日有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并计算相应得暂时性差异。将相关数据填列在“甲公司2009年暂时性差异计算表”内。(2)对甲公司2009年各事项进行判断,确认是否存在递延所得税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P314-P315)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从资产负债角度考虑,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而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该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就该项资产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额。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减少未来期间以所得税税款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会增加企业于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及应交所得税,对企业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二】所得税会计的一般程序(P315)1.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第一步:确定“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金额。贷方“应交税费”是站在税务的立场,这个数据不会因为会计所得税核算方法的改变而改变,特定时期应缴纳的税金是唯一的、确定的。其中: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非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第二步: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本章核心问题)总体来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由于存在暂时性差异导致的,而暂时性差异又是由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导致的。第三步:倒挤出所得税费用。借方“所得税费用”是站在会计的立场,是利润表项目,在整个分录中是倒挤出来的。2.终级分录:借:所得税费用(会计立场)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税务立场)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三】资产的计税基础(站在税务角度来确定)(P315-P316)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资产计税基础=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累计税前扣除的金额。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准予税前扣除。在资产持续持有的过程中,其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累计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是指其成本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扣除的累计折旧额或累计摊销额后的金额。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四】资产的计税基础-固定资产(P316)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与税收规定就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处理的不同,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账面价值=初始取得成本-累计折旧(会计)-减值准备计税基础=初始取得成本-累计折旧(税法)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五】资产的计税基础-无形资产(P317-P318)除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成本之间一般不存在差异。1.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科目的核算应重点关注)原因:该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确认有关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会计规定:成本为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发生的支出,除此之外,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其他支出应予费用化计入损益。◢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部分),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差异:对于形成无形资产的(资本化部分),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50%,因而会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在初始确认时的差异。注意:对于这类无形资产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形成的差异不确认其所得税影响。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五】资产的计税基础-无形资产(P317-P318)2.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主要产生于是否需要摊销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在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下,因税法规定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变为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不会随减值准备的提取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应根据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情况,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要求摊销,但持有期间每年应进行减值测试。◢税法规定,企业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在一定期限内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时不予摊销,但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摊销额允许税前扣除,造成该类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账面价值=初始取得成本(会计)-累计摊销(会计)-减值准备计税基础=初始取得成本(税法150%)-累计摊销(税法)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六】资产的计税基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P318-P319)税法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市价的波动在计税时不予考虑,有关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从而造成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账面价值=初始取得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税基础=初始取得成本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七】资产的计税基础-投资性房地产(P319)对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计税基础的确定类似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确定类似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1.公允价值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初始取得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税基础=初始取得成本-累计折旧(税法)2.成本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初始取得成本-累计折旧(会计)-减值准备•计税基础=初始取得成本-累计折旧(税法)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八】资产的计税基础-其他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P319)有关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后,其账面价值会随之下降,而税法规定资产在发生实质性损失之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其计税基础不会因减值准备的提取而变化,造成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后,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账面价值=初始取得成本-减值准备计税基础=初始取得成本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九】负债的计税基础(P320)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示即为: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如按照会计规定确认的某些预计负债。解题涉及考点链接【考点链接十】负债的计税基础-预计负债(P320)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计税基础不等于账面价值按照或有事项准则规定,企业对于预计提供售后服务将发生的支出在满足有关确认条件时,销售当期即应确认为费用,同时确认预计负债。税法规定,与销售产品相关的支出应于发生时税前扣除。因该类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在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账面价值与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即为零。其他交易或事项中确认的预计负债,应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原则确定其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X负债计税基础=X-X=02.未决诉讼: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因其他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应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原则确定其计税基础。某些情况下,因有些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如果税法规定其支出无论是否实际发生均不允许税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