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21语文教案《说“木叶”》【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语文教案《说“木叶”》【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说木叶》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2、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4、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髓。教学难点: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体读法。一、教学导入:好文供参考!2/21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二、预习诊断: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A、陆厥(jue)招徕(lai)橘颂(ju)B、寒砧(zhen)涔阳(qin)锭药(ding)C、窸窣(cui)曙光(shu)号咷(tao)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炊烟袅袅、北风萧萧、风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绵密、情意缠绵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三、理清全文内容,归纳全文大意:好文供参考!3/21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1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段: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四、画出文中所引的古诗文语句,再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教老师。好文供参考!4/21五、完成课后的第二题。1、朗读这三首诗词。2、学生先独自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与同学交流。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3、另外再搜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体会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潇湘神刘禹锡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长相思·雨好文供参考!5/21万俟咏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菩萨蛮·落梅孙舣一声羌管吹呜咽,玉溪夜半梅翻雪。江月正茫茫,断桥流水香。含章春欲暮,落日千山雨。一点着枝酸,吴姬先齿寒。六、你同意作者对“木叶”的理解吗?请提出你的看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小小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对学术兴趣,塑造学生做学问的信心。教师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牵强附会,但作为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重好文供参考!6/21视。七、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练习。2、选取一首咏物诗,体会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说“木叶”教学设计【第二篇】学习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3、本文又是1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好文供参考!7/21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好文供参考!8/21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比较:“木”和“树”的区别:“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好文供参考!9/21别绪—不悲“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四、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柳好文供参考!10/21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明确: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二、作业:按如下表格,写出(1)诗歌例句;(2)意象特征、暗示内涵。(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意象鸟雨烛……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好文供参考!11/21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鸟:有空远感觉)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烛:相思情、愁别意)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月:美丽、忧愁、冷清、思念)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日:多为夕阳)四、课后作业:好文供参考!12/21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说木叶》教案【第三篇】林庚(1910—20xx),字静希。原籍福州,生于北京。诗人、学者、文学史家。著有《林庚诗选》《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等。背景资料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关链接“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木叶”是中国古诗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本文就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进行分析说理。好文供参考!13/21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寒砧()万应锭()言筌()窸()福?)柳恽()徕服()桅杆()沈佺期()二、词语解释洗练:绵密:疏朗:言筌:疏朗:一字千金:三、文意理解(一)快速浏览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出文章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二)试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好文供参考!14/21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阅读文章1~3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1、文章第1段列举谢庄、陆厥、王褒的诗句,目的是什么?2、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见“树”和“叶”?用第2段中的哪句话回答合适?还可以用第5段中的哪些原句回答?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落木”呢?(用第3段原文中的话回答)(四)阅读文章4~6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1、“木”一般用在什么季节?2、“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3、第5段引申出了什么问题?四、试找出描写“月(婵娟)”“酒(醉)”“菊(黄花)”“夕阳(落日、斜阳)”“雁”等字的古诗文名句。并分析其在诗句中暗含的意义。(每种意象至少5句)1、月(婵娟)诗句暗示的含义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永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人2、酒(醉)好文供参考!15/21诗句暗示的含义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