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东北大学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是全国八个同类教学基地之一。机械设计课程教师是基地建设的主要成员,承担着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理论相关方向的教学改革与科研任务。机械设计课程组现有教师13人,专职实验教师5人(均为本科毕业)。另有部分博士、硕士生参加课程辅导和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师资队伍的结构如下:职称结构:教授3人(23%);副教授7人(54%);讲师3人(23%)年龄结构:50岁3人(23%);40~50岁7人(54%);40岁3人(23%)学历结构:博士4人(31%);硕士9人(69%)(在读博士6人)学缘结构:东大7人;哈工大2人;吉大1人;沈工大1;辽工大1人;华东石油1人;师资配置情况: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1:30实验教师与学生比例:1:100说明:专职实验教师负责实验教学及实验室日常管理。授课教师负责学生的辅导、指导课程设计,并参加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设计和实验指导工作。部分博士、硕士生参加课程辅导和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机械设计方向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人员稳定,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范围较广,体现学科交叉、专业互补的特点。主讲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满足人才培养对师资的需求。机械设计课程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学特色鲜明,在学生评教中均被评为优秀。年终考核均获优秀、良好以上成绩。课程负责人2006年被评为东北大学教学名师,多人被评为东北大学优秀教师。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结合东北大学机械基础课程国家教学基地建设,机械设计课程组教师长期开展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验项目开发、多媒体教材设计及应用等领域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近年来,完成教育部“东北大学工科机械基础课程国家教学基地建设”等校级以上教改项目9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8项;发起辽宁省机械设计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创新设计竞赛,获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辽宁省机械设计竞赛获奖25项;学生创新设计作品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持编写《机械设计手册》等大型工具书5部;主编机械设计系列教材一套8本,并多次修订,被省内13所高校作教材使用;《机械基础实验教程》被列为“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研究工作,有力促进了机械设计及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教育部“东北大学工科机械基础课程国家教学基地建设”项目1996年,教育部批准建设东北大学工科机械基础课程国家教学基地,这是全国8个同类教学基地之一。历经8年的建设,东北大学机械基础课程国家教学基地于2004年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基地建设过程中,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构建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并付诸实施。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配套改革;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互协调;教学方法、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整体优化,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想。教学基地建设成果多项获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冶金部教学成果一等奖:“拓宽专业,强化管理,深化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996。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面推进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2001。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2005。教学研究论文“发挥优势,把握方向,建设有特色的机械基础国家教学基地”在国家教委教学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上交流。2)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实现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互动。东北大学工科机械基础课程国家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具有博士授予权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以一批资深机械工程学科的专家、教授和中青年学者为骨干,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把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和教学优势。学科建设为机械设计课程队伍建设、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参加完成国家“九五”攻关内项目:机械设计试题库的建设与开发,并主持验收工作;参加完成教育部“面向21世纪的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推动了机械设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3)高质量、全方位推进本科教学精品工程建设机械设计1990年被评为东北大学首批优秀课,并连续16年保持优秀课称号;近几年中获得“东北大学教学名师奖”、“辽宁省首批优秀课”、“辽宁省及东北大学精品课程”、“东北大学江河奖教金”、“东北大学建龙奖教金”、“东北大学优秀教师”、“东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优秀奖”、“东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本科教学名牌工程的全面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4)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该项目结合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大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特色,在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下,确立机械设计等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了机械设计课程理论与实验改革模式,并付诸实施。该项成果2005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全面推进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该项目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对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基础等)综合改革,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综合与统一。该项成果2001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研究论文“全面推进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改革”在高等教育研究会议上发表。6)拓宽专业,强化管理,深入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该项目深入探讨了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育教学内容改革问题,明确机械设计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位置及在宽口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机械设计与其他机械基础课的合理接口问题。该项目1996年获冶金部教学成果一等奖。7)发起成立辽宁省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组织机械设计系列教材建设1986年发起成立辽宁省设计教学研究会,并任理事长单位;主编出版机械设计系列教材一套8本,至2005年已完成第四版修订工作。主持编写《机械设计手册》等大型工具书5部。这些教材著作凝炼了东北大学几代人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成果,在国内工程界产生重大影响。主编《机械设计》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机械设计习题与解题分析》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机械设计基础》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机械基础实验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编《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主编《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主编《机电液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主编《机械设计大典》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篇主编《齿轮手册》(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组织机械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000年开始组织东北大学本科生机械设计竞赛,发起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机械设计竞赛,并任组委会单位。至今已举办五届竞赛,此项竞赛已经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地区性赛事,对促成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的举行起到推动作用。我们组织学生成立机械创新设计协会,每年举办东北大学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分成三个层次竞赛。大一学生参加创意竞赛,大二、大三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大三、大四学生参加省级设计竞赛并制作实物。通过组织机械设计竞赛,为学生创造了不断学习与思考的机会,形成了创新设计的学习氛围。近年来,我们指导的学生获得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第四届全国CCTV杯电视机器人大赛季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东北赛区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奖励25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学生创新设计作品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总结组织机械设计竞赛经验,撰写“组织机械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上发表。9)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验教材建设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综合考虑,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整合原有实验项目,开发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设计性实验24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40学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验结合、实验教学课内外结合、实验教学与设计实践和机械设计竞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收到良好效果。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凝练成《机械基础实验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并被列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10)实行“班导师”制,解决学生的工程概念问题机械设计课程是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考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会影响课程学习。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在机械类各班中,每班配备一位教师担任班导师,从教育教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参与实践,了解学科专业,使学生不但及时解决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观念、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3-4师资培养(1)坚持机械设计教学小组活动制度为了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机械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坚持机械设计教学小组活动制,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定期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将教研中心的优良教风传给青年教师。(2)实行导师制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中心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并在科研过程中加以指导。青年教师上讲台必须通过一个循环助课、在中心试讲,合格后才可正式参加授课(3)坚持岗位培训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普通话达标培训、双语教学外语培训,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1)坚持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制中心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制订了进修学习计划,并在教学任务安排上为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创造方便条件,引导青年教师把握学术方向,注重自身提高。8名中青年教师中,1名于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沈阳机床作企业博士后,有6名正在攻读搏士学位。(2)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学院设立青年教师资助基金,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推进青年教师对外交流活动,加快对学科发展的了解,有利于青年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培训、学位进修,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很快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学生好评。4.课程描述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学生的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熟悉通用零件的设计与选用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设计构思能力。经过我校机械设计教师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传统,并取得丰硕成果。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下述几个阶段:一、建校初期~1972年1923年东北大学建校设立机械系。1950年沈阳复校后,学校成立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研室,开设机械零件课程。1950~1954年主要使用原苏联教材。1954~1960采用自编系列教材;1960年编写《机械零件》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1972年修订《机械设计基础》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阶段课程体系主要采用原苏联模式,部分教师参加由苏联专家主讲的进修班;教研室形成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为后期的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二、1972~1985年1974年编写《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至1994第三版发行时累计发行80余万册,成为当时机械设计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在机械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1982年《机械零件设计手册》获冶金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于1978年获国家科技大会奖,1982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77年恢复高考后,机械设计教研室教师继续执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