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的智能转型与应然路径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做出全面部署。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针对不同类别的学校,对于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给出了专业指导。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新型算法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金融、医疗健康、制造、物流和公共事业等领域,人类进入人与智能技术融合共生的时代,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将人工智能发展元素融入劳动教育,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面对社会的智能化发展,高校应积极思索劳动教育转型的路径以实现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转型诉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的革命,对高校劳动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劳动教育转型。(一)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者赵勇把当前教育对智能机器的反应归结为利用智能机器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使用驾驭智能机器的能力两类。显然后一种能力的体现要求学生要善于处理人与AI之间的关系,这也印证了智能环境下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具有深度学习、创造、人机共生等核心能力的要求。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具体可以分为教学类.学习类和管理类。智能技术可以协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过程、实现精准化教学,协助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协助管理者实现高校管理服务智能化。高校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目的应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性思维,促进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劳动教育应有的新理念、新思维,进而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二)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高校劳动教育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应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劳动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就业是新时代我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大学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选取毕业半年后(xx届)、三年后(xx届)和五年后(xx届)的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本科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数字化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比例持续升高: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依然为本科就业绿牌专业:线上线下教育培训、互联网营销、网店与实体店相结合的新零售,以及依托社交网络的零售形式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也印证了就业结构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并促使劳动力做出更高的技能结构调整。数字技术强烈推动着技能需求的转变,劳动的智能化和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大学生快速适应智能化时代就业市场的重要途径,吸需寻求新的变革路径。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智能转型的特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细化了劳动分工.分解了劳动过程.使劳动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特质更具敏感性,且更加科学理性地认识劳动教育智能转型的必要。(一)劳动教育价值从重复性向创造性转变一个时期的劳动教育价值,反映了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劳动分为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重复性劳动具有流程化、规范化可复制化的特点,创造性劳动具有智慧性、创新创意.不可重复等特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劳动向创造性劳动的转变。创造性劳动需要劳动者具备创新的知识、技能、手段、材料和工具。一项全球评估显示,到2030年.30%的工作活动可以实现自动化并被人工智能替代,相关职业或岗位的需求会锐减或消失,未来的劳动者将越来越多地从事创造性劳动,打破简单性、重复性劳动的藩篱刀。无疑,智能时代劳动的意义在于人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时,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人的主体价值。一个人能不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内在依据在于其自身素质。高等教育应抓住契机,实现劳动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字思维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引领新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二)劳动形式从具身劳动向智慧劳动过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从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从以个体为主体进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来促进实践发展转变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辅助开展复杂性、创造性劳动.劳动形态从具身性向智慧性转变。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方式,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技术的创新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取代一些工作岗位,同时产生新的工作岗位。任何提高生产率的进步往往会提高对劳动力的要求。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为谁而劳动、怎样开展劳动教育.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智能技术的发展虽不能改变劳动的本质,却能使劳动形态发生变化,强烈促进劳动教育范式的转变,促使人类运用人脑智力开展复杂性、创造性的智慧劳动的实现,从而达到新时代劳动教育新高度。(三)劳动教育生态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迁移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是创新劳动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空间发展扩大,打破了原有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平衡性,劳动教育被置于智能时空下.其生态系统时刻与外界进行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交换,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也势必发生变革。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加快了劳动教育生态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变。《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教育.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这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机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实现虚拟劳动、远程劳动,可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拓展劳动教育边界.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丰富劳动教育的智能性和体验感,从而构建人机协同发展的劳动育人新生态。(四)劳动教育评价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高校劳动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明确了要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劳动教育目标要求,加强过程性评价,这为构建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标准导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人是靠劳动来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其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劳动为人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劳动教育评价观提供了启发性思考。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是在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近过劳动教育的量变引起质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过程性评价既可以兼顾所有评价对象的需要,又具备个性化评价特征,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应着眼于依据“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教什么”“劳动教育怎么教”“劳动教育教得怎么样”等评价范畴.注重评价劳动教育的情境性、过程性、动态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将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上升为一种新的教育过程。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行动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助推高等教育发生颠覆性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生态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劳动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劳动的育人价值,可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新的超越。(一)以大学生智能化数字素养为核心统整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统整劳动教育目标体系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劳动素养.成就完整的人。人工智能时代做好劳动教育,不仅需要掌握劳动相关的知识.更需要掌握AI与人协同发展所需要的智能化数字素养,来满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素养标准。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信息化教育特征.制定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素养基本框架,并将提升智能化数字化劳动素养纳人教师、科研、教学管理考核中。二是培养学生数字化智能化劳动能力。数字化智能化劳动能力主要包括数字化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创造力.学校可通过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三是加强劳动课教师专业培训,建立数字化智能化劳动教师队伍。在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应考虑劳动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顺应高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改革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着力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社会型的劳动课教师.四是通过开设数字化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劳动教育课程与技术跨界融合是劳动教育取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劳动教育实践情景:通过整合在线课程资源。开设劳动通识课和专业课,着力培养学生信息检索、信息消费、信息伦理、信息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通识素养和劳动专业素养,完善育人体系。五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引领.提升劳动教育育人实效。人类通信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得到学校尤其是教学的反应,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教育,创新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融人劳动课程的教育模式。(二)以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手段创新劳动教育新形态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体现。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创新思维、劳动技能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融入劳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推进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一是要树立信息化劳动教育理念。信息化劳动教育理念是指导劳动教育实践的依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劳动教育生态,树立信息化劳动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培养创造性劳动价值观。树立大学生创造性劳动价值观,对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树立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的正面导向。三是要增强学生个性化劳动学习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劳动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数字模拟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过程并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幸福。四是要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非正式学习弥补了“正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缺陷线上教学和线下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学习的智能性和体验感,这种新型的网络教育模式同样也适用于高校劳动教育。五是要更新劳动教育知识。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知识应包含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知识.技术原理、数字劳动、生存知识、劳动理念劳动情感、劳动伦理、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安全等都应作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是传播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有效载体。六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特性,培育创新性思维是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可通过日常生活劳动、闲暇劳动、社团实践、专业实习等.让学生体验劳动、创新思维、创造信息和知识再生产。(三)以“五育并举”为纲领打造智慧育人新环境任何一种教育教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产生综合性的影响,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劳动教育要实现培养人的目的,应将德智体美四育联结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良性互动。是以劳树德。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校、教师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导师系统等提升劳动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实现劳动知识传授与劳动价值引领同体推进,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以劳增智。借助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辅助劳动教育教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