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税收分类及税种。按现在大的分类,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和其他:1、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4、财产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5、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6、其他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中法北京条约》共10款,主要内容有:1.赔偿法国白银800万两,赔款交清后,法军退出所占之地。2.由清帝发布上谕颁示天下:任各处军民人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堂礼拜,滥行查拿者将予以应得处分。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3.《中法天津条约》互换后,清朝皇帝应于即日降谕,“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法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法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无禁阻”。4.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中英烟台条约》亦称《滇案条约》,共分三大部分16款,并附有“另议专条”。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中国向英国偿款银20万两;中国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为限,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第二部分实际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处理及官方交往两方面,主要内容为:总理衙门应“照会各国驻京大臣”,请其会同该衙门就通商口岸的中外会审案件议定划一章程;“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使可派员前往“观审”,“倘观审之员以为办理未妥,可以逐细辩论”;中外交涉案件,被告为何国人,即向何国官员控告,由被告所属国官员依本国法律审判。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主要内容为: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停泊起卸货物;各口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址”。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进藏。北京市京北京浙江省浙杭州天津市津天津安徽省皖合肥上海市沪上海福建省闽福州重庆市渝重庆江西省赣南昌香港特别行政区港香港山东省鲁济南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澳门河南省豫郑州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湖北省鄂武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湖南省湘长沙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广东省粤广州西藏自治区藏拉萨海南省琼海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四川省川或蜀成都河北省冀石家庄贵州省贵或黔贵阳山西省晋太原云南省云或滇昆明辽宁省辽沈阳陕西省陕或秦西安吉林省吉长春甘肃省甘或陇兰州黑龙江省黑哈尔滨青海省青西宁江苏省苏南京台湾省台台北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在通商口岸划出一块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地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其他国家也先后在中国划界租地,筑路建屋,并实行殖民地制度,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它们进行侵略的活动据点。租界有一国管理的(如汉口英租界),也有多国共管的(如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共管)。新中国成立后,租界制度被取消。《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如果是朱自清,写“绿”不稀奇,因为他是一个古典的文人,多愁善感,喜欢花花草草。当把这篇散文的作者陆蠡的人生历程和“绿”放在一起看,就会引发很多的联想。陆蠡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战士都该是铁血汉子,粗犷,充满豪气,而不该有朱自清似的“温柔”。而陆蠡选择了写“绿”,这种不和谐原因何在呢?我觉得,这正深刻地写出了血性男儿心灵中真实的另一面:他的生活中不但有斗争,还有和睦,有对美的热爱。战斗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平安逸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看,多么细腻,多么温柔,“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一个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当一种东西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逼他去抗争,他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裴多菲,拜伦,柔石,郁达夫……这一串光辉的名字,仿佛在诠释着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武夫为革命献身,值得我们尊敬,一个文人献身了,更值得我们尊敬。联想到如今的许多作家对社会的阴暗面漠不关心,失去了文人的骨气,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他欣赏绿藤,不是走在外面,而是透过一个小圆洞,这个特殊的角度使得绿藤朦胧美丽。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幸运的是,陆蠡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垂青于他,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三者组成了和谐的美的整体。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散文的生命,在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读出永恒的价值。几十年前的《囚绿记》,放在今天的“文化地球”中,应该以全新的视角,赋予它全新的现代价值。《囚绿记》是陆蠢散文中的名作之一,它被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入,那么关于这一文本主题的阐释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越过社会学的政治功利价值的思路,从微观的文本出发,《囚绿记》应该是作者对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陆蠡对心灵印痕的真实回忆。一个小小的房间(“高广不到一丈”),还潮湿和炎热,明显不适宜居住,“我”仅仅因为圆窗外边常春藤在光线照射下透进的绿影便毫不犹豫地租了下来,而且还带着喜悦和满足。情感上对绿的喜爱轻易地击溃了对小屋居住环境恶劣的理智,情感与理智第一次错位,审美情感战胜了实用的理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以对绿的直接赞美为始用直抒胸臆的句式表白对绿的欢喜、渴求、怀念、珍视,“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有了这绿影的陪伴、对语,古城中孤独陌生的我不再孤独,甚至忘记了旅程的困倦和不快的记忆。此时审美愉悦抹平了理智意识到的心灵的孤独不快,情感与理智在审美的层面上取得了暂时同位。“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对于绿的爱恋使得“我”天天观望常春藤的生长,“看她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甚至以“拔苗助长的心情”期盼它的飞速茂绿。拔苗助长是不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是违背理智的,情感上对绿的爱己露病态。但这只是一种心情,情感并没有冲决理智的堤岸去付诸行动,不过理智与情感的暂时同位已有了裂缝。“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动手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如同幽囚一只小鸟一样囚进了房间。意识到囚绿是自私的,这是理智的作用,那为什么还会囚绿呢?显而易见对绿的病态爱恋是其驱动力,情感与理智的交锋以理智的败北告终。这次的胜利与第一次的胜利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次是对绿的正常的喜爱的审美情感战胜实用的理智,这次则是病态的恋绿占有的实用情感挫败了合理的理智。“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这时对绿的爱是自私的、病态的,占有它把它作为装饰,没有了精神的审美,完全是庸俗的实用,理智与情感交锋后再次形成错位局面。囚进房间的绿枝“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三个“依旧”不仅仅写的是绿枝的正常生长,还隐含着对自己囚绿行为的一种释然,囚绿并未造成伤害,“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再次为自己的囚绿进行了充分的开脱,囚绿是对绿的爱抚、是对绿的善意,一厢情愿地强调囚绿的行为是对的、囚绿的情感是正常的,那理智认为囚绿行为是自私的判定不应该是心灵上的负担。“我”可以自然地称它为“绿友”,对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特性表示不快,你固执、你伤害我的自尊心,那我就是系住你不放。“我”真的是心安理得吗?理智和情感的错位真的弥合了吗?答案是杏定的,“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在强化囚绿信念的同时还会注意到“柔弱”,证明理智的审视并未退场。颜色由青苍变柔绿、变嫩黄,枝条变瘦弱、变娇弱,好似病了的孩子,观察很是细微,这不是心安理得的囚绿情感可以做到的,理智对囚绿的批评才是细微观察的驱力。“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表明并不是现在才意识到过失,理智与情感的交锋一直存在。理智觉得病损的绿枝可怜,情感则恼怒它的固执和不亲热,“放”与“不放”的抉择中“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我仍旧不放走它”,选择了“不放”可也没忘记“放”,情感与理智一日一日的激烈交锋使得“我”备受折磨。我的归期是绿友恢复自由的时候,我计算着、计算着,心灵的折磨无法用心灵的自我调控来平复,转而希求用时空的变化来摆脱魔念。临行时珍重地开释、把它放在原来的位置、并致以诚挚的祝福,是对自己过错的深切自责和忏悔,是理智借助时空转移的契机对病态囚绿情感的反戈一击。别后的怀念除了对绿天性上的喜爱外,更多的是对自己曾经幽禁那抹绿的歉意,杏则就不会担心“面生”。文本中的“我”是作者观照的主体,“绿”则是作者观照的客体,作者借用小说的手法,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主线,写了主客体偶然的邂逅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爱恋、主客体之间的紧张对峙、主体释放客体以及主体对客体的深切怀念。郁达夫在谈到我国现代散文的创作时,曾指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并且强调比之小说,现代散文“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所谓自叙传色彩“就是文学里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这可以说明散文文本是作家个性的彰显,是作家心灵世界的栖息地。陆蠢本人在为《囚绿记》集作序时写道“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深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铄;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这些心灵剖析的话语坦陈自己深受理智与情感交锋的折磨,这种矛盾式的冲突在可以充分展示个性的散文中绝不会不露痕迹的,正如陆蠡在《囚绿记》序的末几段写的那样:在感情与理智矛盾的折磨中听到内心抱怨的声音,要用文字的彩衣把这心灵起伏的痕迹记录下来;这集子是自己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郁达夫对于现代散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首页|试卷下载|课件下载|教案教学|教学素材|作文中心|备课|中考|高考|学习频道|浅谈《囚绿记》主题作者:加入日期:09-07-23《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课文。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少参考书中有这样的说法:颂扬“绿(即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从而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作者忠于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