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起步于20是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外资经济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随着FDI流入的不断增加,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进口大国演变为90年代的出口大国,FDI流入、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呈现同步高速增长的趋势,表明中国已进入生产大国发展阶段。20多年外资、外贸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证明,中国是贸易投资一体化最为典型的国家,在这一时间段内,FDI与贸易呈现明显的互补关系,比较符合马库森和斯文森(MarkusonandSvensson,1985)非流动性要素和流动性要素合作条件下的投资与贸易“互补关系”模型的结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呈现出明显的系列化趋势,国际国内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认真研究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系列化的原因及其后果,对于我们调整外资战略,协调外资外贸政策,以实现贸易与投资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及其贸易效应分析一、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四个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979-1986年)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表明中国政府欢迎和鼓励外商投资,依法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1979-1980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城市试办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经济特区实行一些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1985年2月又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初步形成了沿海、沿江开放格局。还先后采取下放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为外资企业提供优惠减免税待遇,逐步完善外商投资立法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初步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快外商直接投资步伐。这一时期,中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819个,协议金额累计192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金额66亿美元,平均每年8.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地区,中小资本居多,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不足百2万美元;投资项目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层次较低;大多数项目集中分布在广东、福建两省以及其他沿海地区,内地吸收外商投资工作则处于起步阶段。2、逐步发展阶段(1987-1991年)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进一步改善了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并对产品出口型技术先进型外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待遇。1988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到全国沿海市、县。同年4月,批准海南设立经济特区。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使之成为长江沿岸地区开放的龙头。这些规定和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范围,改善了投资环境,使外商投资兴起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中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208个,协议金额累计332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168亿美元,平均每年33.5亿美元。3、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5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出现崭新局面,外商投资热情高涨,投资项目和金额成倍增加。1992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8764个,比上年增长2.8倍;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81.2亿美元,超过以往13年的总和。其中实际利用金额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4、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跨国公司系列化投资阶段。1993年,中国则首次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吸收国和全球第二大外资吸收国。以后数年中,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外资吸收国的地位一直相当稳固,因为跨国公司逐渐成为投资的主体。截止到2003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43073个,合同外资8790.1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782.21亿美元。表9-11979-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表(单位:亿美元)年份项目数比去年%协议FDI(亿美元)比去年%实际FDI(亿美元)比去年%累计利用FDI(亿美元)1979-831392-77.4-18.0-18.01984185633.326.5-12.58-30.61985307365.659.3123.816.6132.047.219861498-51.328.3-52.318.7412.865.931987223349.137.131.123.1423.589.119885945166.253.042.931.9438.0121.019895779-2.856.05.733.926.2154.91990727325.966.017.934.872.8189.819911297878.4119.881.543.6625.2233.5199248764275.7581.2385.1110.07152.1343.519938343771.11114.491.7275.15150.0618.7199447549-43.0826.8-25.8337.6722.7956.4199537011-22.2912.810.4375.2111.11331.6199624556-33.7732.8-19.7417.2611.21748.8199721001-14.5510.0-30.4452.578.52201.4199819799-5.7521.02.2454.630.52656.0199917100-13.6412.4-20.8403.19-11.33059.220002253231.8626.5751.9407.21.03466.420012614016.0691.910.4468.815.13935.220023417130.7827.719.6527.412.54462.6资料来源:根据《1979-1991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大全》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计算整理。二、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有关外商在中国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王洛林、江小涓等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辅以实证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竞争力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基本结论是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的出口贸易。①冼国民等(2003)根据1983—2000年中国出口与外商投资的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外商投资与中国出口贸易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其基本结论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出口增加对外商投资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而是出口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②施晓苏(2003)运用包括误差修正项的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1981—2001年中国外资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变化率)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分省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其基本结论包括: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补作用大于替代作用;FDI与制成品出口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FDI促进出口,出口进一步促进FDI;短期中FDI对进口具有替①参见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②参见冼国明等:《中国出口与外商在中国投资—1983~2000年数据的计量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4代作用,长期中FDI对进口具有促进作用。①王洪亮等(2003)从国别的角度,根据1983—2001年日本对华投资与中日贸易的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检验了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其结论与施晓苏的结论相似。②可以认为,FDI对中国的外贸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而外贸的迅速发展,又为FDI的大量流入中国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商在中国的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投资的贸易效应显著增强,进出口贸易大幅上升,外资不仅拉动了出口,也提升了出口产品的结构和竞争力。到90年代中后期,出口规模的扩张及其反映出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产生了显著的引致作用,形成了FDI促进出口、出口促进FDI的双向因果关系和良性循环。90年代的贸易投资效应可以概括为:中小外资大规模进入→出口大规模扩张→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增加。90年代贸易投资一体化效应不断增强的原因主要有:首先,90年代上中期外资大规模流入并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集中,产业分布的变化对投资贸易效应的增强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92年开始,外商对中国投资的规模发生了跃变,这是外资能够产生贸易效应的基础。不仅如此,90年代上中期外资的产业分布对投资的贸易效应产生了更重要的作用。80年代,政府对外资的产业进入限制比较严格,外商投资的产业梯次高于90年代上中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对外资产业进入的限制政策放宽,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进行加工贸易,如电子、纺织、服装、五金机械等。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退步。但这种比较优势增强型的外商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的扩张效应。同时由于外资企业从事的基本上都是加工贸易,因此对进口贸易也产生了显著的扩张效应。其次,90年代上中期外商投资的主要动机就是出口导向的,这种投资动机促成了积极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效应。外商投资动机是一个不断调整、发现的过程,90年代上中期的出口导向型投资动机的确立,显然是注意到了中外双方各自要素优势的结合。外资拥有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成熟的国际市①施晓苏:《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分析》,南京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②参见王洪亮、徐霞:《日本对华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1983—2001)》,《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5场营销技巧和网络体系等可流动的要素优势,中国则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优势(土地)、政策优惠以及GSP待遇等不可流动的要素优势,外商投资的目的,就是将可流动的要素优势与不可流动的要素优势相结合,以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所以,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很高。江小涓等的实证研究表明,90年代中国出口的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长,10年中外商投资出口增加额占全国出口增加额的比重高达63.39%,其中1993、1996、1998三年的外资企业出口增加额的贡献超过10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资企业出口的拉动,这三年的出口将实际为负增长。同时,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平均为40%左右,高出内资企业近30个百分点。①这种情形印证了马库森(Markuson,J.R.)和斯文森(Svensson,E.O.)80年代中期的研究:商品贸易与要素流动是替代还是互补,取决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还是非合作,如果是合作的,则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如果是非合作的,则表现为替代关系。②90年代上中期的外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与美欧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相比,其技术的先进程度有限,但与国内的生产技术相比,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很强的适用性,其所拥有的管理经验、营销技巧和国际销售渠道,正是当时的内资企业所缺乏和急需的,要素优势的互补促成了积极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效应。假设90年代上中期主要是美欧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其国际一流的技术等要素优势与国内廉价的简单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则是非合作的,投资的贸易效应未必是扩张的。第三,90年代上中期的大规模中小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增强了国内的供给能力,这两方面的因素是90年代中后期大型跨国公司增加对华投资的重要原因。90年代上中期的外商投资不仅促进了中国出口“量”的扩张,同时由于其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其管理经验提高了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对中国出口“质”的提高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量的实证数据表明,外商投资首先提高了中国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77.5%上升到1999年的89.8%,由于外资企业制成品出口占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一直在90%以上,所以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的提高主要应归因于外资企业的贡献;外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