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税局稽查局曹静税务稽查选案实务第一部分对选案工作的认识第二部分选案工作流程第三部分选案指标设定第四部分稽查选案分析第一部分:对选案工作的认识税务稽查选案是税务稽查的第一道程序,是税务稽查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税务稽查案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心是:确定税务稽查对象。税务稽查选案的重要意义:稽查选案的准确性决定着稽查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如果稽查没有一定的稽查面,监督的范围就会很小;如果稽查没有一定的深度,监督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如果稽查没有一定的力度,监督则会失去意义。因此,依法、科学的选案,对规范稽查工作秩序、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稽查的监督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税务稽查选案?所谓“选案”即选户,是税务机关根据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采用人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确定稽查待查对象的一种行为。(正因为选案是稽查工作的第一道程序,它属于稽查实施前的运筹过程,起着为后续工作提供方向和目标的作用,所以只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稽查选案体系,才能使稽查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科学选案的要素:健全的制度体系充分、丰富的信息专业的人员分工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比例高、运作流程严密(例如:美国、日本)科学的方法指标选进的技术手段计算机选案广泛应用、信息充分采集、方法指标体系较为成型(例如:美国、澳大利亚)有力的法律保障以法律确保税务机关在选案工作中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例如:美国)美国稽查选案工作经验(一)一、税务稽查机构及其人员配置美国国税系统机关中主要业务部门有税款征收(追缴)、税收刑事犯罪调查、雇员(计划及免税机构管理、税务稽查、国际税收、申报表处理、纳税人服务等。税务稽查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业务处室最多,包括:检查程序规范处、稽查协调处、稽查支持系统处、稽查计划调研处、举报管理处、自动稽查系统项目处等6个处。美国基层税务机关的主要工作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为纳税人服务,另一部分就是税务稽查。在美国国家税务局中,稽查工作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美国稽查工作经验(二)信息来源渠道:美国非常注重信息采集环节,基础工作非常扎实,计算机筛选纳税人必须以一定数据信息为基础。其信息的取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纳税人的报表。二是特殊调查也称特殊审计。三是第三方提供的信息。在美国,税务稽查主要用计算机进行选案、稽查计划管理、稽查监控等。根据以上这些信息,计算机系统就可以对各类纳税人作出基本描绘,从而进行分析筛选。筛选的方法,即按照计算机系统所存标准,对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其异常情况的大小打分,各项分数的综合越高,成为稽查对象的可能性越大。美国联邦税务局就根据这个分数,选取纳税人作为当年的稽查对象。在美国,90%以上的案件是通过计算机分析筛选出来的。小区税务局(美国的基层税务局)只有10%的机动数。美国的选案工作已经比较成熟,每公历年度挑选出来应稽查的纳税人数为2%左右,其中全面稽查的为1%。对于筛选出来的纳税人,通过计算机分配给不同地方、不同级别的税务机关去完成实地稽查工作。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工作进度要不断存入计算机,以便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指导和了解工作,并为稽查分析奠定基础,形成了很好的良性信息采集循环。当前选案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对选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选案的信息、数据存在缺失或不完整。三、没有形成科学、全面的选案指标体系。四、选案技术滞后,海量信息难以招架。五、部门间信息缺泛交换,造成信息分散。一、对选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八十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税务稽查选案的岗位职责和制定规范选案程序的工作要求。从实践看,目前的选案工作仅是在组织形式上达到了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还未真正达到“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统筹安排检查工作”的管理目标。分析其原因:一是实际工作中对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更加偏重选案结果,忽视必要的选案过程;二是税务稽查模式虽然要求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在现实工作中,选案往往局限于稽查局的选案岗,甚至是一人多岗、兼职选案,势单力薄,加上专业素质达不到要求,满足不了专业选案的要求。二、选案信息、数据存在缺失或不完整。税务稽查选案必须依托现有数据库信息开展分析、判定工作,而现有CTAIS数据库中的财务报表信息以简表形式体现,基本上都是静态数据,不能满足稽查选案分析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纳税信息数据收集还比较薄弱,企业申报数据的完整性没有做到统一的监督管理,与企业纳税相关的经营信息没有进行采集,如征管软件中,目前重视了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表、税款入库等数据收集,而对纳税人的经营状况、生产工艺与流程、物流成本、资金流等大量数据,基本上没有采集或采集不全,有的项目即使采集,也由于缺乏相关应用软件而无法使用,导致一些申报信息失真而无从核对。二是纳税人对法律、法规、规定在认识上的偏差,以及部分纳税人为了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对其财务报表进行“修饰”,势必影响其提供的各种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影响数据质量。三、没有科学、全面的选案指标体系现行税务稽查选案方法不成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的选案指标体系。在实际选案工作中,采用的选案方法较单一,一般只关注申报数据和财会指标,缺乏对实际经营状况的系统、科学的分析。纳税人的申报数据和财会指标,是税务稽查部门特别倚重的信息来源,是选案的重要分析依据。如果纳税人恶意处理或编造计税依据,引起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些信息不仅对稽查选案分析发挥不出应有的参考价值,更容易误导选案工作的实际效果。四、选案技术滞后,海量信息难以招架近年来,国税部门的征管户数逐年成倍增加,征管数据越来越庞大,信息量在不断扩容。税务稽查选案人员面对海量信息,微观上,对个案的纳税人经营情况难以一一把握。宏观上,对面上的信息分析和监控,虽然有税收分析部门和税源监控部门进行专业化运作,但税收分析对地区宏观税负和行业微观税负的指导性不够,税源监控的预警值粗线条地取平均值而导致监控预警结果不太理想。此外,最重要的是稽查选案人员对选案对象的了解极为有限,既缺少个性化的信息,又难以掌握全面的系统性的信息,使开展选案工作缺少必要的经验支撑。目前,税务稽查部门虽然已偿试进行选案分析,但应用还属于较低层次的,税务稽查获取的各类信息仅限于纳税人的基本登记信息和期间纳税信息,无法直接获得纳税人日常经营相关动态数据以及对纳税企业的评估信息,选案仅限于对数据的检索、指标的套用等简单化应用,没有延伸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选案对象的财务、经营、纳税、资金、诚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使得计算机在稽查选案方面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部门间信息缺泛交换,造成信息分散。税务稽查选案从客观上要求税收计划统计、征收管理、税种管理、以及税源管理等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协作,以确保全面、准确地掌握案源信息,有效选案。但是,目前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税务系统内各部门都从自身职能需要开发了许多分散孤立的应用系统,这些独立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同时,从外部环境看,国税、地税之间缺乏交流,税务部门与公安、工商、银行、海关、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不够,在信息交换上,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往往不愿提供有关纳税人的涉税资料和信息,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没有得到收集和确认,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导致信息互相交叉不全面,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仓库”。稽查选案的数据来源系统内系统外系统内:征管信息系统(CTAIS)金税工程出口退税审核信息系统货物运输发票信息系统车购税信息系统四小票系统基础登记信息身份资格信息纳税申报信息部分财务信息发票及其他信息系统内数据解读:纳税人各项申报资料。主要指已取得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履行其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各种纳税资料。如: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表、附例资料、其他资料等。内部管理资料。是指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办理各项业务时积累的信息数据。如:发票领购数据,纳税评估异常户资料等。税务稽查资料。主要是指经过稽查实施、审理、执行后形成的纳税人违法信息,这些信息的积累可以为案件查询和再选案提供信息。系统外数据解读外部数据资料:是指从其他税务机关和外部有关部门获取的纳税人有关信息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现在是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纳税信息,还要求我们要加强与外部有关部门的联系,获取纳税人自已提供的情况以外的有关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国家、地方税务机关相互交换的信息;向工商行政机关查询的登记信息;司法机关转来的涉税信息;从金融、银行部门获取的资金信息;从财政、海关等其他部门取得的涉税信息;从公安机关取得的涉税案件信息;人民来信来访信息;上级、领导批办的信息;从其他部门获取的涉税信息。例如:电力部门企业的用电量、医保部门的药品数据等等。系统外部数据来源共九种通过对以上涉税数据信息的解读,可以让我们知道,数据是选案的基础,没有丰富的数据支撑,选案则会没有方向,如果对企业各项财务、经营、涉税数据都不掌握,也就无从知道疑点究竟在哪儿。第二部分:选案工作流程涉税数据分析流程涉票数据分析流程第一步确定目标、划定范围第二步研究规律、确定指标参数第三步数据采集、计算式指标第四步筛选疑点、形成最终结果税涉数据分析流程共四步确定目标:就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涉税数据进行分析后,确定疑点企业,是一种主动选案行业;而被动选案主要是指上级交办、协查、举报等案件,这类案件我们可以直接做为案源进行处理,无需再进行数据分析。划定范围:根据我们选案的目的来划定范围。比如:是行业性的还是地域性的进行选案?我们应该以相关行业或地区来划定范围;再如目前我省是分级分类稽查,省局选案的范围是185(支撑全省税收50%)户大企业为选案范围,而市级的选案范围则是11778户(支撑全省税收90%)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等等。第一步:确定目标,划定范围研究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选案有无规律可循呢?有。但这些规律是要靠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积累、探索和总结。只要我们抓住数据与数据据之间的规律,就会发现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企业的用票量与企业的销售收入、企业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成本与费用;企业的存货与税负等等都是紧密联系的,一方的变动必然是引起另一方的变动,或成正比或成反比;再从大的方面说,比如省局185大企业中,有134家大企业的所得税归国税管辖,那么我们在分析这些大企业时,不仅要考虑抽取企业的增值税涉税数据、发票数据等信息,还要抽取所得税相关纳税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而对其余的51户大企业在选案分析时我们可以只考虑增值税相关信息,就不必对企业的成本费用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确定指标参数:规律找到了,就可以很好的确定指标参数。现在的涉税的风险指标参数很多,在前期省局征管科技处搞的电子税务局这一平台中,各个业务口都提供了相关业务的风险指标,达到几百个之多,如何更好的将这些风险指标运用到选案工作中来,对选案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选案指标的设定不宜过多,而在于精,否则此消彼长,反而难以达到选案的目的。对于选案指标,我会在后面进行详解,在这里不再过多介绍。第二步:研究规律、确定指标参数数据采集:对于数据的采集和抽取,目前稽查局自己无法完成,需要向同级信息中心提需求,但是我们在确定好指标参数后,就可以确定我们需要抽取的数据项,数据项的确定一定要准确无误,这里所说的数据项即信息中心抽取数据时所用的数据口径,口径不对,在计算指标参数时则会发生偏差。例如:所得税在进行风险监控时常用的指标为增值税收入与所得税收入的差异比,这里所说的增值税收入,应该包括:应税销售收入、免税收入、简易征收、出口货物销售额四项。但是在进行一些变动指标分析时,则很少用增值税收入这个数据口径,更多用的是增值税应税收入,在进行所得税方面的分析时,用的多的则是主营业务收入。因此,在数据采集这一环节,我们一定要向信息中心提出具体的数据需求,做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