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投资体制LOGO第一节投资体制概述第二节我国投资体制的沿革第三节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第四节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哈耶克哈耶克(1899-1992)Hayek,FriedrichAugust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自由是哈耶克永恒的理想。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国籍。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著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等。哈耶克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他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目标是个人目标的总和,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而社会主义贬低人的个人目标,而遵从于社会的目标,限制了利己的动力,计划经济中的集中决策没有市场经济中的分散决策灵活,所以社会主义不可能有高效率;而且社会主义违背人性,计划经济导致政府集权,是“通向奴役的道路”。高效率的分配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经济中供求变动的信息,只有在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下,生产者自由分散决策,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哈耶克一、投资体制的含义投资体制是指与特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社会投资的运行机制及其相应的保障系统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体制是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在我国,投资体制一般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投资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活动中的投资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行为规范,投资决策制度选择,投资的责权利划分,投资资金筹措,投资实施与投资调控以及投资管理制度等。二、投资体制的构成投资体制的动态构成1)投资主体:投资主体讲的是谁来投资的问题2)投资载体:投资载体强调的是投资实现的借助方式3)投资对象:投资对象讲的是投向谁的问题4)投资目的:投资属于经济行为,投资者的行为不是随意的,其投资的目的二、投资体制的构成投资体制的静态构成1)投资决策主体的层次与结构:投资决策主体的层次与结构是指投资决策权在政府、企业及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即由谁做出决策,核心问题是投资决策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2)投资资源的产权关系3)投资资源的协调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其具体内容包括投资的激励机制、投资的约束机制、投资的调控机制和投资的信息传递机制投资资源的协调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计划经济:(一)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劳动者的利益(二)生产的决策由社会经济中心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统一作出(三)社会经济中心运用计划手段,严格地按预定目标调节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从而使经济活动的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市场经济的特征(一)自利性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自利性不等于自私(二)自主选择性经济主体都能按照自己的利益自主选择其资源的使用方式自主选择性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三)激励互溶性激励互溶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利目标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自利的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价格机制促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社会利益激励互溶性的条件(1)经济主体能自主选择其资源的使用方式(2)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相关问题:市场失灵、缺陷与政府的作用(一)市场失灵与缺陷1、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市场失灵)垄断外部效应公共商品或准公共商品市场不完全分配不公平2、非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市场发育不全产权不明晰或产权缺乏严格的法律保护西方国家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公共工程,如国防、大江大河的整治等技术或自然垄断性产业,如通讯邮电、供电、自来水、铁路等投资期长、资本需要多,风险大的产业,如航天工业具有外部效益的工程,如教育设施、环境保护工程等收买亏损企业,以减少资本家私人的损失三、投资体制的类型按照投资的主体结构来划分,投资体制可以分为两大类:1、市场主导型投资体制2、政府主导型投资体制市场主导型投资体制其特征如下:1)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2)投资主体拥有充分的决策权3)投资资源的配置由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主导型投资体制其特征如下:各级政府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投资资源的配置由指令性计划调节第二节我国投资体制的沿革一、计划经济下的投资体制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体制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同时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效率、公平、经济稳定增长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效率——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2、公平——社会财富分配合理,避免出现贫富差距悬殊3、经济稳定增长——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避免出现经济增长的大起大伏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一、计划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以3年时间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时期。在此期间,人民政府致力于接管官僚买办资本,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经济管理,以及随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这都需要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我国经济体制重要内涵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存在着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公司合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这决定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决定了国家投资占主导地位。形成财政拨款、公私合股投资、银行贷款投资及赎买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1951年3月和1952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先后颁发了《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和《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1)确立了由中央各部分配投资的体制(2)制定了对基本建设项目按投资限额管理的办法(3)规定了先设计后施工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4)监督管理建设投资的专业银行—交通银行2、“一五”时期(1953年-1957年)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规定:在“一五”期间,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在投资体制方面,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投资体制。(1)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2)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权也实行集中管理,从人、财、物的调度到设计施工,以至生产准备的安排,都由中央政府管理(3)在计划管理的条块关系上,强调以条条管理为主,以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部门分配投资体制(4)投资建设资金由国家财政无偿拨款(5)建立统一的投资建设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6)建设投资统一由专业银行办理拨款和监督3、大跃进时期,投资体制第一次行政性分权(1958年-1960年)1958-1960年为三年“大跃进”时期。1957年,我国提前和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提前实现。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投资体制方面主要进行了如下调整:(1)下放投资审批权限(2)计划管理的条块关系上,改为块块管理为主(3)试行投资包干制(4)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初次撤并(5)投资管理制度弱化4、经济调整时期,恢复中央集权的投资体制(1961年-1965年)国家针对当时经济混乱局面,提出并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投资领域,恢复集中统一的投资管理体制。(1)加强基本建设计划和立项的集中统一管理(2)重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恢复和重建投资管理规章制度(3)严格自筹资金管理(4)制定了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和各项费用的标准(5)严格施工管理(6)组织设备成套供应(7)恢复财政驻厂员制度(8)恢复建设银行建制5、十年动乱,投资体制的第二次行政性分权(1966年-1976年)这一时期的整个经济都转上了备战的轨道,形成了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投资结构和投资布局。在投资体制方面,扩大地方对基本建设投资的管理权限,实行第二次投资大包干与“工改兵”。(1)提出“块块为主”的计划体制及扩大地方对基本建设投资的管理权限(2)再次实行投资包干制(3)“工改兵”(4)建设银行又一次撤而复设6、1977-1978拨乱反正时期,整顿基本建设投资体制一是在全国开展基本建设财务大检查,严肃财经纪律;二是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计划,控制投资规模;加强建筑施工的财务管理,促进经济核算;加强拨款监督。三是总结建国以来的成功经验,发布一系列文件,重申必须按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1977-1978年,我国的投资管理体制,一直是以高度集中统一的直接控制为主,并且主要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管理为主,可称为投资分配制,其基本特征是订计划、批项目、分投资。二、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特点和主要弊端1、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特点:(1)在投资主体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并且又以中央政府投资主体为主,政府投资包揽了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建设(2)在建设项目决策方面,投资决策的权限高度集个在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手中(3)在建设资金渠道方面,基本上是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的单一渠道,采取按部门和按地区切块方式分配(4)在投资运行方面,“条”(各部门)“块”(各地区)分割严重,投资要素(包括资金、投资品和劳动力)流动性很差,或者基本上不流动(5)在投资计划管理方面,基本上是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方式和行政性的调控(6)在投资风险责任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风险责任约束,无论是全国性的投资总量、结构、布局安排的决策发生失误,还是某个具体建设项目决策或设计、施工发生失误,都难以追究责任2、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弊端:(1)抹煞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2)形成了投资需求的“饥饿症”(3)限制了社会资本的形成(4)容易产生投资决策的随意性(5)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和质量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体制沿革1,探索阶段(1979~1983年)1)首先是以提高政府投资建设的效益为目标而开始的:在基本建设领域进行“拨改贷”的试点;在基本建设中试行合同制、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改进国有企业折旧费使用办法、开征企业固定资产税等工作;扩大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现利润留成制度;在国有施工企业试行经济责任制;试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对基本建设项目试行“包干经济责任制”,实施建设前期工作“项目经理制”2)在投资宏观调控方面:将国家建委的投资管理职能并入国家计委,其他职能并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把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分别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管理;对投资建设实行两级(中央和省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