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分类是实现减是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途径。自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城市居民小区平均要盖率达到xx%,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存在问题一是居民分类意识不强,分类投放准确率不高。《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类,但在日常生活中,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主动性较差,存在“多数人分、少数人不分”的不均衡现象和“今天分、明天不分”的摇摆现象,容易诱发“破窗效应”。据西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调研显示,西安市仅有xx%的群众会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其余xx%的群众完全不分类或只简单进行分类。同时,部分群众对垃圾分类标准了解不够清晰,还存在误投或投放不精准的情况。据调查统计,有xx%的群众能准确分类垃圾,有xx%的群众仅能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xx%的群众完全不会分类二是设施设备配套滞后,收运处理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垃圾桶配备不到位,仍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为主。以xx市为例,城区共有垃圾桶xx余个,其中“四类”垃圾桶不足xx个。垃圾清运车普遍不具备分类收运功能,加之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专车专用,混装混运的情况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去年xx月至今,因垃圾混装混运被处罚的案例达xx余起。部分城市缺少厨余垃圾、再生资源和危险废物处理等设施场所,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引发安全事故。据报道,浙江杭州、云南普洱、江西南城、广东阳江等地垃圾填埋场陆续发生安全事故,累计死亡xx人。三是回收体系仍不完善,资源转化利用率不高。目前,资源回收行业精细化分拣水平低、行业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整体处于小、散、乱的状况,缺乏系统、合理、完整的回收体系。据中国企业数据库统计,我国再生资源企业注册资本在xx万元以上的仅占xx%,xx万元以下的高达xx%,且xxx%的存在经营分散、技术落后、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大多数地区废品收购主要以个人叫卖回收为主,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较大,加之环卫收运系统与资源回收系统还未完全接轨,导致大量可回收物难以被回收。以废纸回收为例,2021年我国废纸回收率为xx%,而日本、德国分别为xx%、xx%,芬兰城市旧报纸、杂志回收率几乎达到xx%。四是监管体制缺失,垃圾分类试错成本低。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坚强保障。上海市自2019年强制执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xx万余个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由监管前的xx%提升到xx%,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出量分别增长了xx倍和xx倍。但目前,大多数城市未建立垃圾分类投放硬性规定,主要依靠社区志愿者和物业管理人员监督,加之处罚力度不足,导致垃圾混装、随意丢弃和乱倾乱倒等现象屡禁不止。例如,青岛市城阳区某环卫公司乱倒生活垃圾近xx车,节省开支至少xx万元,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但即使按照最高处罚标准,也仅处罚了xx万元。二、对策建议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居民精准分类投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提高群众积极性。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精心制作推出一批垃圾分类科普文章和短视频,并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学校、进小区、进机关、进公共场所“五进”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倡议书、分类指南、宣传彩页、指导手册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进一步提高群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比如,福建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进教材、进课堂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氛围。二是配奏基础设施,规范垃圾收运处理。按照分类标准,配齐配足“四类”垃圾桶,设立“智能垃圾箱”和智能垃圾分类点,代替人工进行回收、分类、称重;对现有垃圾收运车辆进行改造,喷涂、张贴统一、规范、清晰的标识,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实现“一类垃圾一类车”分类转运。加大垃圾中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行以“焚烧发电为主”的无害化处理模式,根据地区垃圾收运量合理布局处理网络。例如,xx市以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牵引,将xx县区城乡生活垃圾集中转运焚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推动两网融合,支持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鼓励回收企业与物业企业、环卫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在小区内设置废旧物品回收点、专车接收可回收物等方式,畅通回收利用渠道,形成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促进生活垃圾网络和再生资源网络“两网融合”。例如,重庆市分区域建立了专门的两网融合“服务点”和“接驳点”,可回收物在服务点分类后,由回收企业从接驳点转运回收。建立党员干部包联资源回收企业制度,定期开展“送服务、问需求、强保护稳增长”走访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助力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健全监管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常态长效。坚持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年终考核,促进垃圾分类各项任务有效落实。紧盯商铺、商场、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升分类投放精准度。建立垃圾分类举报奖励制度,借鉴推广北京、上海等地群众垃圾分类督察队、“桶前”值守加积分、“户户轮值”等好做法,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监督工作。加强垃圾分类技术监管,在垃圾投放比较集中的区域安装“智能语音探头”,提醒群众做好分类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