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系河海大学魏长升副教授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章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1.1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1.2税收概念与本质1.1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1.1.1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1.公共产品的概念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用途的产品或劳务。2.公共产品的特征(1)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与劳务)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2)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3)非竞争性对于公共产品而言,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1.1.2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公共产品需求公共产品总需求曲线是将每一消费者边际效益垂直相加而得出。2.公共产品供给(1)“林达尔均衡”按照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Lindahl)的观点,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身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支付应分担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最佳效率水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林达尔均衡”。(2)“免费搭车”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征,那些从低呈报并少出资者并不会被排斥在公共产品消费范围之外。这样,人们完全有可能不付任何代价,而同样享受由他人出资提供的公共产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免费搭车”现象。1.1.3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一方面,公共产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自身的特征及“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通过自愿缴费或市场交易的方式又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样就需要一个超乎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的机构采用强制性手段进行融资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这就是政府的税收。事实上,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税收征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重新安排,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1.1.4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1.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效应无法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能由政府采用非市场的方式予以校正。而税收就是校正外部效应的重要工具。2.收入分配公平与政府税收市场经济中,税收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根据纳税人高低不同的收入水平分别征收数额不等的税收,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对高收入者多征税,缩小不同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1.2税收概念与本质1.2.1税收概念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无偿的征收实物或者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到了现代社会,税收已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第一,税收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第二,税收征收的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第三,政府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或说是公共权力;第四,税收的直接目的是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第五,税收成为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1.国外学者部分观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阿道夫·瓦格纳神户正雄塞里格曼2.国内学者部分观点(1)国内学者部份观点(2)“国家分配论”与“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联系与区别我国建国后,理论界与实务工作中对于税收基本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从以往的“国家分配论”税收观向“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以我国经济模式转轨为背景的。1.2.2税收本质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当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各部分价值分配时,必然导致政府与产品价值原拥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2.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1)税收分配关系的特殊性首先应从税收分配的“目的”着眼。(2)税收分配关系特殊性的进一步理解在于税收分配的依据。(3)税收分配关系的特殊性还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层面去理解,我们知道,社会财富的分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第2章税收作用机制2.1税收宏观作用机制2.2税收微观作用机制2.1税收宏观作用机制2.1.1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在总供求失衡时,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消费总量或投资总量,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均衡。即: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需求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减少民间消费,或削减企业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下降,消除通货膨胀,缓解过旺需求对供给的压力。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出现总供给过剩时,政府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或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增加民间消费能力,促使企业增加投资,使总需求水平上升,防止通货紧缩,抑制经济衰退。2.1.1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或说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对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确定较低税率,使这类商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市场,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对非必需品或奢侈品确定较高税率,将生产经营者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作为税收上缴政府财政,防止过高收益对社会资源流向的不合理诱导。2.税收促进地区结构协调在税制的规定中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优惠照顾,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的预期收益,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地区。3.税收促进资本市场结构协调税收对不同投资方式的制度规定不同会引起资本不同方向的流动。2.1.3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节,减缓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税收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缩减纳税人的投资与消费能力,自动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税收随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递减,从而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税收的“相机抉择”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政府可以人为的选择增加税收的抑制性政策来防止经济的过度膨胀。而由于不同税种、不同税制要素对经济作用的环节和层面是不同的,因而政策手段的选择可以有明确的针对性。2.1.4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税收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将税前收入分布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推进。其主要做法,如在个人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的方式,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从而使高低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税后所得差距缩小。再如,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生计费用扣除等的规定也可以提高其调节收入的有效性。2.1.5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增减引起的国民经济变化量与税收变化量之间的倍数作用。税收的变动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增加税收,就会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其投资与消费的数量,并进而使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总量萎缩。反之,亦然。而每一轮投资或消费又是下一轮收入的取得,这样,一轮一轮运转下去,初始一个单位收入的增减会使国民收入产生几倍于此的效应。2.2税收微观作用机制2.2.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作用机制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从其收入效应看,由于征税使劳动者劳动收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人不得不增加劳动投入,以此来弥补由于征税而损失的个人收入。2.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从其替代效应看,政府对个人的征税不仅使劳动者劳动收入减少,而且提高了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或者说,个人将以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与未征税时相同的劳动收入。由于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纳税人在两种商品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闲暇,而减少对劳动的投入。2.2.2税收对储蓄的作用机制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如果仅对个人现实收入征税,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则由于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纳税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等比例的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2.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在对利息收入课税的情况下,税收降低了储蓄的收益水平,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2.2.3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1.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可理解为:由于纳税人可支配的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大用途,个人用于消费的收入等于其总收入减去储蓄后的余额。所以,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实际上与税收对储蓄的影响恰恰相反,即增加储蓄的效应就是减少消费的效应;减少储蓄的效应就是增加消费的效应。2.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的。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后,当生产经营者意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消费者负担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改变这种商品与未被课税商品的比价关系,从而造成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对已税商品的购买,相应增加对未被课税商品的购买量。2.2.4税收对投资的作用机制1.税收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收益,降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抑制了其进一步投资的意愿,从总体上讲,最终就会减少社会投资总额。政府在运用税收对投资总量的调整中,既可以采取直接减免税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再投资退税等方法。2.税收对投资结构的影响在统一税制下,政府对不同投资项目征收相同的税收,此时,税收只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不会引起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投资结构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如果政府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那么,税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而且会影响其投资方向。引起投资结构、投资方向变化的税收政策可以体现为征税模式、税率的调整;也可以体现为征税依据、税收优惠的变更。第3章税收原则3.1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3.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则体现3.1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3.1.1我国古代税收原则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搞好生产和轻赋税是富民的两个条件,因此主张轻税政策,并把它列为仁政的一项内容。孟子认为,应减少赋税的征收品种,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关于农业税税率问题,孟子认为征十分之一最为恰当,即什一税是最合理的税率。《管子》是一部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论述集,托名管仲所作,它包含着丰富的财政经济思想。《管子》主张“府不积货,藏于民也”,即要减轻赋税、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战国末年的荀子提出了反映经济和财政关系的开源节流论和节用裕民论。节流即是指撙节税收,裕民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薄税敛。荀子认为财富的生产是本,是源,官府储藏财富和征收赋税是末,是流,因此,要多生产、少征税,将收获的农产品尽量保留在民间。韩非提出“均贫富”的税收原则,把“论其赋税以均贫富”定为“明主之治国”的政策之一,即富人和穷人的赋税负担要合理。韩非也主张薄税敛、轻徭役,他认为赋税的轻重会影响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应该对农民实行轻税的政策。《淮南子》提出一个征税原则说,“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谨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西晋时期的傅玄提出至平、积俭、有常的征收赋役的三原则。唐代的杨炎创立了两税法。之所以称为“两税”,是因为税收每年分夏、秋两季缴纳。陆贽则反对两税法,坚持要量入为出明代的丘浚在其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丰富的财政税收思想。丘浚反对聚敛,认为取得财政收入即征税时,应遵循“征敛有其艺”、“取财有义”、“取之有度”的原则。3.1.2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1.西方古代税收原则(1)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配第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2)尤斯迪的税收原则①税收应该采取促进国民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②税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即赋税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③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④课税

1 / 1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