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进口保护政策:非关税壁垒本章中我们继续分析进口保护政策,但把重点放在非关税壁垒上。我们不仅要分析非关税贸易保护政策所造成的各种经济后果,还要分析影响贸易的国内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和其它经济政策,这些国内经济政策虽然不直接控制进出口价格和数量,但会通过对本国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来间接影响贸易。第一节进口配额与“自愿出口限制”各国在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保护本国市场方面,除了征收关税以外,还有许多非关税措施,其中最流行的非关税壁垒是进口配额。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一定的限额,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的工业。但与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口。配额的种类方式很多,有在全球范围内的配额,也有分国别的配额,有进口国单方面设置的,也有双方协议的,但不管什么方式,这种对进口商品数量的控制,都会对本国商品的价格、消费、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利益变动都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则不仅取决于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大国还是小国),还取决于本国进口工业的市场结构。由于我们分析关税的影响时已经讨论过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在配额的情况下,这种区别类似,所以就集中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中都假定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只是小国。一、竞争条件下的进口配额我们仍然用前面的例子,假定中国进口钢铁,而中国钢铁行业假定是完全竞争的。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钢铁行业中的许许多多企业必须与国外同类商品生产者竞争,由于中国不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国外产品很自然地进入中国市场,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价格等于国际市场价格,亦由国际市场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决定。图8-1竞争条件下进口配额的影响S1S2C2C1Q数量6070110120价格(千元)P1.0Sd国内供给曲线Q=40dcbaDd对国内钢铁的需求D总需求曲线1.52在图8-1中,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一样,假定为每吨1000元。在这一价格下,中国国内的钢铁生产量为S1(60),消费量为C1(120)。现假定中国政府实行钢铁进口配额,只允许进口Q(=40)吨,其总量一定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C1-S1=60吨)。整个供应量从原来在国际价格下的无限量变成了有限供给。消费者的需求也变成了分割的两部分。在满足了对进口钢铁Q吨之后,其余对钢铁的需求只能由本国产品来供给。在总需求D扣除了Q之后,就是对本国钢铁的需求,用Dd表示。在原来每吨1000元的价格下,对本国钢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短缺,从而引起国内钢铁价格上涨。在竞争的条件下,中国钢铁业中的各企业生产增加,一些本来在国际市场价格下无法经营的企业也投入了生产。一方面国内的生产量随价格上涨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内的需求量则由于价格上升而减少,短缺逐渐消失,当国内生产量与对本国钢铁的需求量相等(都等于S2)时,市场达到新的均衡。在新的国内价格(1500元)水平上,本国生产S2(70)吨,进口40吨(等于配额),总供给量为110吨,等于在这一价格上的总需求量C2。在竞争条件下,进口配额对本国生产,消费,价格的影响都与减少同样数量进口的关税相似,只不过关税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来减少进口和增加国内生产,而配额则从相反的途径,先减少进口造成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国内生产。但是,配额对国内各集团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的影响则与关税略有不同。这个不同主要反映在政府税收上。关税给政府带来收益,而配额中这部分的利益就不一定归政府了。这部分利益(图8-1中的C部分)被称为“经济租”(EconomicRent),其归属完全取决于政府怎样分配这些进口限额。一般来说,政府有以下几种方式分配进口配额,而每一种方式所产生的福利变动都是不同的。(1)政府直接颁发进口许可证给进口商。颁发给谁由政府决定,许可证是免费的,谁拿到就可以从进口中获利。进口商在进口时只需要支付国际市场的价格,转手在国内市场就按国内的高价出售,其所得的利润正好等于政府的税收部分C。当然,进口许可证也许会直接发给需要使用钢铁的消费者(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相当于花费了较低的价格(1000元)购置了价值1500元的商品,C直接到了获得钢铁进口许可证的企业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国的社会总利益变动与关税一样,只不过C部分从政府转到了国内的进口商或一部分消费者手里。(2)政府根据进口商或消费者的申请颁发许可证。这种方式与前一种略有不同的是,谁都可以申请许可证,政府在申请的基础上审批颁发,其过程比前者复杂。为得到许可证,进口商或消费者必须详细说明为什么需要进口,互相之间还要竞争,得到许可证的过程不象前一种那么容易,其申请过程中(被称为“寻租”行为)必然付出一定代价。最后归于拿到许可证的进口商或消费者的利益,减去所用花费,会小于C。由于这些在申请过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额外的,因此,整个社会的利益少于关税的情况。安妮克鲁格(AnneKrueger,1974)曾估计,进口权分配程序花费的代价占土耳其和印度两国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大的比重(1964年在印度占7.3%,1968年在土耳其占15%)。根据粗略的估计,她指出,这种资源成本大致等于潜在经济租的数额。(3)政府公开拍卖许可证。谁愿出高价谁就可以拿到许可证。作为进口商,愿出的最高价不会超过进口所能获得的利润,即不超过C。一般来说,拍卖中的竞争会把价格最终抬到最高,从而使许可证的价值等于C。但不管进口商最终出什么价,他们所付的正好等于政府所收的。C部分即由政府和进口商共分。这种情况下各集团间的利益分配与关税更为相似,整个社会的利益变动也与关税一样。罗伯特芬斯阙(RobertFeenstra,1989)做过估计,如果拍卖美国的钢铁、纺织品、服装、机床、糖和奶制品进口配额权,会使政府在1987年前后每年增加收入大约50亿美元。(4)政府在设置限额以后,将权限交给出口国,由出口国自行分配。这种情况相当于配额3将进口许可证免费交给了外国的出口商,出口商将他们的商品按进口国国内市场的高价出售而获得本来属于进口国政府或进口商的利益。C部分到了外国出口商手中,对进口国来说,是一种额外损失,整个社会的净损失变成了b+d+c,大于关税时的净损失。从以上四种情况看,不管政府怎样分配这些进口配额,整个社会的利益变动至多也与关税相似,不会比关税更好。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许多政府对一些商品不用关税却用配额呢?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配额可以比关税更有效地控制进口,实现其保护国内产业或控制进口外汇支出改善国际收支的目标。关税间接的,而配额是直接的。如果本国的进口需求是有弹性的,在关税的情况下,外国厂商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保持竞争力,本国进口也许并不能减少多少。而配额则可以直接控制进口量,在控制外汇支出或保证本国企业市场份额方面的结果是确定的。第二,配额比关税灵活,政府可以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随时调节进口数量。而政府在调节关税方面却不那么容易。除非某种例外条款允许,政府是不能随意提高关税的。第三,实行配额给政府更多的权力。这种权力不仅表现在对贸易的控制上,也体现在对企业的控制上。在进口配额制度下,政府官员通常对谁能得到进口许可证拥有权力,并能利用这种权力控制企业得到好处。对于利益集团来说,他们也看到在配额制度下可以通过游说或其他活动来谋取许可证特权的机会。第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压力。关税是最古老的贸易保护的武器之一,而且是明显的保护,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也是最令人注目的。在关贸总协定成立后最初十几年的贸易谈判中,主要的议题是降低关税税率。从1947年到1994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发达国家的加权平均关税从大约35%降到了4%左右,发展中国家也从降到了10%左右。而且关贸总协定的原则之一是关税只能降不能升,从而使得关税保护在现实中使用也越来越困难。国际上对于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开始的比较晚一些,只在1973到1979年的“东京回合”上,才就取消非关税壁垒达成一些协议。配额虽然被认为应该取消,但实施中仍有许多灵活方式。当然,随着世贸组织中多边谈判的进展,配额也正被作为陈旧的保护手段而逐渐淘汰。二、垄断条件下的进口配额如果说在竞争条件下的配额对社会的损失可能与关税相似,那么,在垄断条件下实行配额对社会经济利益的损失则绝对比关税大。这是因为,在进口国国内市场是独家垄断的情况下,使用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价格和利益会产生与征收关税很不同的影响。这一点,我们通过以下分析就可知道。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垄断企业在没有贸易和自由贸易下的行为。图8-2显示的是中国钢铁市场的情况。D是需求曲线,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上,S是供给曲线。由于整个市场只有独家企业经营,因此,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S)也就是本国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MC)。垄断企业面对的需求是整个市场的需求,其销售多少也直接影响价格,如果垄断企业要想扩大销售,就必须不断降低价格,那么,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能得到的收益(即边际收益)也会下降,而且边际收益下降的速度要快于价格(由需求曲线表示)的下降。因为为了促销,不仅新增的部分要下降,连原来已经生产的商品也要跟着一起降低。因此,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大于需求曲线。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企业的生产量取决于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还会扩大生产,反之则缩减。企业的最终产量会确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地方。在图8-2中,如果没有贸易,该企业独占国内市场,其生产量会选择在Qm,而以Pm的价格在市场出售。但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国外低价商品可以自由进口,使得国内的独家企业失去了垄断地位,不能再控制价格,不得不以与国际市场相同的价格)(wP在市场出售,否则没人购买他们的商品。由于价格给定不变,边际收益就等于价4格。根据利润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原理,国内垄断企业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的地方进行生产fQ,自由贸易迫使国内独家企业失去垄断地位,不得不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图8-2垄断企业在自由贸易时的行为如果政府征收关税,会提高进口商品市场的价格。如图8-3所示,国内价格变成了tPw,国内独家企业的产品也提高了价格,便相应地扩大了生产,但是由于关税并没有限制进口数量,只是提高了价格,国内独家企业仍然不能拥有垄断地位,只能在新的国内价格上与国外生产者竞争,如果国内企业的钢铁价格高于加了关税后的国际钢铁价格,人们宁可加关税也要买进口钢铁而不买国产钢铁,因为进口钢铁加了关税后仍比国内生产的钢铁便宜。况且关税条件下进口钢铁并没有数量限制,进口多少都可以。因此,即使在关税的情况下,国内独家企业仍然没有垄断地位。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企业生产tQ,以tPw的价格出售,消费为C2,进口M2,整个社会的损失与以前分析关税时一样:b+d。图8-3垄断条件下配额与关税的比较如果政府使用配额(Q),并且假定配额正好等于征收关税时的进口量:Q=M2,情况会怎么样呢?由于配额限制了进口的数量,在进口所能满足的那部分以外,国内其他的需求就完全取决于国内企业的供给。对国内企业来说,在减去了进口部分以外的市场即可由其独家垄断了。国内垄断企业现在所面临的只是一个比没有贸易时稍稍缩小了的市场需求)(dD,有一条比以前缩小了的边际收益曲线,其行为也与封闭经济时一样,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停止生产,然后在其垄断的市场上根据需求定价而不再需要受国际市场成本,价格PPMPWMCMRDQfQm数量Q=M2成本,价格PqMCPW+tPWtbMRDdDQfQqQtC3C2C1数量d5价格影响。在配额下,垄断企业生产Qq,低于关税时的产量,甚至有可能低于自由贸易时的生产量Qf,而价格则是Pq,高于关税时的国内市场价格(Pm+t),其结果使得国内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更少量的商品(从C2到C3)。整个国家的损失除了由于贸易政策扭曲带来的b+d(跟关税时相同)以外,还包括了图中的阴影部分。这部分的损失是由于国内市场上的垄断造成的。垄断致使消费者支付高价并减少消费,而消费者的全部损失中只有一部分变成了垄断企业的收益,阴影部分则是净损失。如果再加上企业在寻租活动中的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