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范文(三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篇一同志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第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确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指向。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共促共享的同一个梦。国家层面,要使现代中国更加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更加凸显;民族层面,要使中华民族更加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人民层面,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政治前提,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可靠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初心和起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召唤、人民期盼、历史必然。(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为土壤,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营养,滋养着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审美情趣、思想信念、知识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在浩如烟海、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中,不断挖掘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元素,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三)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帮扶政策、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援疆援藏等对口帮扶政策,极大地缩小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民族地区发展的短板正在补齐、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后发赶超的势头更加强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互嵌式社会结构中更好融入城市。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中,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夯实增强“五个认同”的社会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当下的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从中央到地方,从北疆草原到南国海疆,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各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各民族亲如一家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在城市社区、工厂、乡村、学校、军营,各行各业都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担当、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汇合点提升到新高度。(五)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第二,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至关重要。(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第三,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一)要聚焦夯实政治基础,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因此,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要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源头活水和智力支撑。要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二)要聚焦夯实认识基础,坚定不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我们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要协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建立和完善研究体系,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课题进行研究,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学术支持。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三)要聚焦夯实社会基础,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要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四)要聚焦夯实思想基础,坚定不移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采取家庭教育、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要聚焦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不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制定和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实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要在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稳定脱贫机制,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各族人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六)要聚焦法治基础,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民族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努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团结就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今天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只要我们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好团结凝聚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篇二尊敬的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质量和效益,不能脱离发展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国久经磨难,寻求真正解放中华民族的道路,不斩断自己也不斩断他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