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南京市教学研究室陈宗杰第一单元亲近社会•本单元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起始单元。•本单元根据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范围,围绕着如何从思想、行为上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而设计的。•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结合初中生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上所面临的问题,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围绕学生切实关注社会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祖国的变化,加深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技能与习惯;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对个人情感的影响,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争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本单元三课环环相扣,相互映衬:•第一课是本单元“亲近社会”的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以及怎样亲近社会,既为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打下认识和情感的基础,同时也为第三课“笑对生活”中具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笑对困难和挫折,做好铺垫。•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是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的提升。当代初中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才能健康生活和成长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可以这样说,青少年学生“亲近社会”,其主要表现,就在于融入民族文化,适应并服务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第三课“笑对生活”,是“成长在社会”“融入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即告诉初中生,成长在社会上,往往有许多困难挫折,要勇于克服,不断创新;需要身心健康发展,但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需要拥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克服学习焦虑的勇气与办法,才能做到笑对人生,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第一课成长在社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2、养成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培养亲近社会的技能和习惯。【知识与能力】•1、了解社会变化,领略现代文明,正确认识与对待社会发展中的成果与困难。•2、把握人与社会关系,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3、懂得社会公德,克服“看客”心态,提升社会生活中的明辨是非能力。•4、了解个人责任,学会忠于职守,知道奉献社会、关注他人的途径及意义,注重培养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本课由四框题和一个课外实践活动构成,可用四个课时。•四框题内容紧密联系、逐层推进:第一框题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社会变化,引发对现代文明进步与危机的思考。第二框题在第一框题的内容基础上,首先通过探究,帮住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去关心社会的发展,接着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去关心社会发展,即从关心时事入手。有了感受,你去关心和思考,这还远远不够。于是有了第三、四框题的行为指导。第三框题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亲近社会的三方面具体要求,或称之为技能;第四框题更深入地提出亲近社会需要忠于职守,要乐于奉献。•课外实践活动「争做志愿者」,设计两个活动方案供选择,意在指导学生将亲近社会的认识与情感落实在具体行为中;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进行“社区调查”,可以开展“助残行动”或其他有意义活动,自觉地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第一框感受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生活实例正确说明人类社会尤其我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2、能初步理解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的道路•3、正确认识社会发展、文明进步道路中的问题与挑战本框题由一个引言、两目构成。•第一目“体验生活变化”•第二目“领略现代文明”【问题提示】4、探究:“过去鸡好吃,现在鸡不好吃”……再列举类似现象,议一议,怎样认识这些现象?(教材第五页)本项活动,所探究的问题思维性较强。过去鸡“好吃”,是因为散养,可以啄食小虫子等;如今城市居民食用的绝大部分鸡,来自机械化圈养,吃的是复合饲料。两者的区别可能会影响到鸡的品质。但更重要的是,过去生活较困难,难得吃回鸡,故倍感“好吃”,而如今食品丰富,好吃的东西甚多,故“好吃”的鸡也变得不好吃了!过去住平房,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故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话语,但那是住房简陋,生活清贫的写照;如今住高楼,登电梯,装防盗门窗,门旁邻居可以不知姓氏不相往来,但另一方面,电话、手机、网络世界,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联结的更紧密,更广泛。如同任何事物一样,网络技术也具有两面性,是把双刃剑。既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危害,但应该明确,这不是网络世界本身,而是使用者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些现象,重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会“一分为二”地观察各种事物或现象,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二框关心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能运用实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2、能知道关心时政的道理,学会关心时政的方法。•本框题由一个引言,两目构成。•第一目“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目从关心时事做起【问题提示】3、交流: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途径;列举重要新闻,并作简要评述。(教材第七页)•大众传媒是了解时政的主要途径,可以要求学生交流具体些,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通过什么具体途径与方法了解时政的。列举并评点新闻,一般包括:重要新闻的发生背景,事件过程,后果影响,未来走势,社会警示等。本项交流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大胆表述,可以课前收集、整理,课后办主题墙报,出时政小报;可有新闻发布、时政演讲、大事点评等,可对学生交流的次数和质量打分评价,计入成长档案袋。总之,形式多样,鼓励交流;大造气氛,点燃激情。第三框题学会亲近社会【教学目标】•1、能知道亲近社会的意义,分析和克服“看客”心态。•2、能阐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3、能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懂得惟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亲近社会。本框题由一个引言、三目组成。•第一目克服“看客”心态•第二目遵守社会公德•第三目善于明辨是非【问题提示】3、实践: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提几点建议。(教材第11页)•可以围绕社会公德主要内容的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可由学生单独提出,也可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再由学生执笔提出。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所提的建议应围绕社会公德主题,应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合理可行。活动结束后,可要求小组或班级将学生提出的建议收集、整理誊抄汇总,上报学校,并请求校方在一定时间给予回复。第四框题自觉服务社会【教学目标】经过前三框题学习,从“感受”到“关心”,到“学会”,随着认识、情感的不断递进提升,到第四框题,就落实到具体行为实践中,即是前三框题学习的目的及归结,又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感受”“关心”“学会”,成为亲近社会的新起点、新基础。•第四框题由一个引言、二目组成。•第一目忠于职守•第二目乐于奉献【问题提示】1、感悟:从事某种职业,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教材第12页)•作为教师应该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作为军人,应该承担保家卫国的职责;(公务员应该承担的职责,应视岗位而定,可以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等)对国家公民应承担的职责,还可依公民的基本义务进行补充,如有维护国家法律的职责,有维护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职责,等等。第一课教学建议1,坚持正面教育用好教材积极干预统一思想2,充分使用事例多用事例选好事例思考事例3,重视情感体验以情感人设置情景情理交融4,强调行为指导指明方向反复操练重在坚持5,丰富评价方式个案分析活动表现行为等第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3、适应时代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明确自己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2、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3、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自己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4、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本课由三框题内容和一个课外实践活动构成,可用三个课时。•三框题内容围绕“融入民族文化”的主题,从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到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再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形成了一个密切联系、层层深入的整体。第一框题从介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入手,增强我们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第二框题在第一框题的内容基础上,强调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方面把自己的情感同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另一方面直面外来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第三框题又在第二框题的基础上,强调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一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学目标】•1、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连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页。•2、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地位,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3、积极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本框题由一个引言、两目构成。•第一目“说名字,谈文化”•第二目“中华文化知多少”第二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学目标】•1、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3、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自己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本框题由一个引言、三目构成。•第一目“你我共织中国结”•第二目“情为祖国动”•第三目“直面外来文化”【问题提示】3、交流(见教材第25页)•运用图片创设了“严正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暴行”和“尽情欢呼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两个情境,让学生针对这两个情境进行两方面的交流:第一,谈谈看到这些照片时的感想。为了取得较好的交流效果,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两幅照片的背景资料并进行交流,活动后要注意对活动内容的总结和提升,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第二,说说下面情境中自己的感受。教材提供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情境,在这些情景中我们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创设其它有特色情境,但最后的教育重点一定要落在“情为祖国动”的主题上。6、探究(见教材第28页)•目前有些人用外来语替代汉语,教材要求学生针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开展本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对用外来语替代汉语的做法我们应持否定态度,这不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第三框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2、适应时代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践行中华民族精神。•本框题由一个引言、两目构成。这部分内容强调践行,应该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第一目认识民族精神•第二目践行民族精神第二课教学建议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2、采取情境式教学法。3、积极做好教学评价。第三课笑对生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养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知识与能力】1.了解挫折的涵义及产生挫折的原因,理解挫折的双重作用,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增强耐挫能力。2.认识正确学习观念的重要性,懂得正确学习观念的具体要求和培养方法。3.认识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与困难和逆境的两种结果之间的关系,领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进取精神状态的重要意义。•本课由三框题内容和两个课外实践活动构成,可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