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4篇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1xx村是xx黄土高原的一个传统村落。近年来,该村以推动移风易俗和提升文明乡风水平为目标,紧盯高价彩礼、道德失范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倡树婚丧嫁娶新风,打造新时代文明乡风新样板。该村提出“五字”移风易俗箴言,做到综合发力,引导农村公序良俗、社会正气快速回归。一是“评”先进。探索开展“微美在身边”活动,推行“最美7日行”“善行月月评”“模范365”等活动。由乡政府统筹,各村组织、小组筛选,对村里暖心互助微行为、孝老爱亲微故事、励志奋斗微人物,以7日为限进行挖掘,每月邀请村民代表、德高望重者进行评选,评选出的先进模范,通过“道德红黑榜”等宣传平台,持续用一年时间广泛宣传,营造崇德行善、见贤思齐的好氛围。创新推出“三靓三巡一传递”活动,“靓丽村组、靓丽庭院、靓丽家风”评选,乡村组三级巡查,传递文明新风小红旗。累计评选“卫生文明户”230户,“美丽庭院”156户,“好媳妇”20人,“好婆婆”17人。二是“晒”新风。开设“凡人明星漫画墙”,打造最美人物风景线。以身边新风微故事为原型,把美德善行上墙,实现墙上漫画是真事、真事里面有真人、真人就在我身边,让最美在身边、学习有榜样成为常态。推出“当你老了”“言传身教”“你怎么忍心这么做”“我是你永久的依靠”移风易俗主题示范长廊。三是“劝”和睦。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发挥村民自治,创新开展了“四劝”工作,懒汉思想乡贤劝、不孝老人长者劝、户不整洁邻里劝、陈规陋习党员劝,先后涌现出“劝”的先进典型37人,被劝对象123人,使村风民风得到较大转变。四是“引”发展。制定婚丧宴席、彩礼陪嫁标准,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村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新乡贤等五类人群齐带头,“关键少数”引领“千家万户”,自觉抵制铺张浪费、攀比之风和享乐主义,让好家风支撑起好村风、好民风。五是“帮”实事。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悬挂心愿征集箱,发挥志愿者作用,实施见难就解、见弱就帮、见脏就清、见争就化的“四见”工作法,帮难救困,先后帮办实事好事312件。该村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抵制高价彩礼,实现低彩礼、零彩礼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推进移风易俗、构建文明新风还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同时,更需要把群众当成主角,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倾听群众呼声,正视群众诉求,最大限度地改变群众观念,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参与建设新家园。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2近年来,xx省xx县xx镇xx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倡导推广“一约四会”模式,并将“一约四会”打造成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因地制宜,先行先试一是立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确立《村规民约》、推选文明理事会,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遏制铺张浪费、虚荣攀比、不孝顺父母等一些不良风气,把《村规民约》的“自治”精神融合到乡村治理中,让群众真正成为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二是传约。在xx设立“文化墙”,对“理事会”具体内容进行张榜公示,对大到乱砍滥伐、网鱼电鱼,小到红白宴等各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比如,规定婚丧嫁娶宴席标准不超过300元,礼金不超过200元;婚事一天办结不补场,丧事及时入葬不烦扰邻里;红白事不放烟花爆竹,不请乐队表演,不影响交通等等,并逐步在xx镇其余各村推广。三是践约。切实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每个片区一旦有事发生,涉事人员须向包片理事反映告知,包片理事在登记后及时报知村文明理事会,理事会立即召开会议共同研究,依照本村文明理事会章程规定解决问题。政府主导,共同参与通过“一约四会”组织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中来,全面提升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一是政府主导。明确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多措并举开展禁止毒鱼、乱砍滥伐、乱采乱烧等破坏生态行为,在村内积极建设“生态美超市”,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切实改变作风,从党群服务中心窗口建设入手强化优质服务,以作风建设带动社风民风转变。二是群众自治。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选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办事公道的“五老”人员以及乡贤人士任文明理事会会长和理事,充分发挥群众自治能力。三是人人参与。在村民门前设立“门前三包”,每月开展卫生责任考评,引导村民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卫生保洁和环境整治,让乡村更有“颜值”。同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等活动,组织开展乒乓球、象棋、拔河、广场舞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村民培养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典型引领,树立榜样一是党员干部带头。xx年老党员xx因德高望重被一致推选为文明理事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文明理事会从整治大操大办歪风抓起,利用移风易俗典型宣传、文化墙等形式,生动地向百姓宣传文明新风,唱响移风易俗新风尚,荣登央视《新闻联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在推动“一约四会”工作中,党员干部们争先学习优良家风家训,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文明节俭办事、带头执行婚丧事宜报告备案等有关规定、带头开展“一献四捐”(献计、捐款、捐物、捐地、捐工)。同时,将党员干部带头革除陋习、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在“红黄榜”公示,树立示范榜样,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二是先进模范带动。常态化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媳、好夫妻、好子女”等先进人物选树活动,引领全村文明乡风向上向善。三是志愿服务推动。成立“爱心车队”“代理妈妈”以及“xx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3xx省xx县xx村有着360多年历史,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是《xx楼长联》作者——窦垿故里。这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山村,走出了一条“诗礼传家、与人为善、敬业守纪”的文明乡风新路子。坚持传承弘扬,让好家风传下来一是建设文化设施。xx村近年来完成了以道德园、红白理事会、老年活动室、阅览室、门球场、篮球场、群众健身器材、二十四孝石雕、文化长廊、文明公民学校等为主体的xx文化大广场建设,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二是注重“书香传家”。村民非常重视教育,“读书才是出路”的思想一直传承。多年来,该村不分男女,均支持鼓励读书,全村户均近两人靠读书走出山村。三是发展农村文化。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带动了农村文化发展,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打造楹联文化。为进一步弘扬楹联传统文化,弘扬国粹,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竹基诗词选》《竹基对联选》等刊物。坚持创新发展,让好家风活起来一是搭建“一约两会三堂”。“一约”即制定一个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由村民参与制定、参与监督。“两会”即党员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三堂”即为民服务堂、法律讲授堂、乡贤评理堂,充分彰显自治“润物无声”、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二是以“群众会”为抓手,让群众参与起来。探索出“群众会+五步工作法”互动机制,即群众会村民说事、现场答事、干部领事、问效结事、群众评事,以五步闭环工作法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村民说事,广开言路听民声,让村民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确保村民“事事有说处”。现场答事,开诚布公显诚意。村(社)干部对村民请求办理事项等,与村民面对面沟通交流,确保群众反映的事“事事有回应”。干部领事,为民服务解难题。对现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经汇总形成问题清单,由支委、村委、监委干部和联村领导认领问题并负责落实答复,明确办结时限,确保群众反映的事“事事有落实”。问效结事,跟踪督查动真格。认领事项办结后,村(社)及时公示办理结果,答复相关群众。群众评事,慎终如始抓落实。坚持“办结一件、公示一件、回访一件、评议一件”。把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确保领办事项“事事有评议”。弘扬传统文化,让民风乡风好起来xx村的村民以窦姓为主,在文明乡风建设中该村注重发挥窦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浸润、涵养和引领作用。挖掘德治资源。追溯窦氏家风的“根”与“魂”,大力弘扬传统“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传承传统文化,多形式营造崇德向善、邻里相望、礼尚往来、和谐互助的社会德育氛围。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提高文明意识、引导文明自觉。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窦氏家风家训的带头作用,利用传统节日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最新精神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新风。树立典型模范。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儿媳”等创评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共筑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4xx村位于xx市xx区x镇西北部,该村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集中力量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又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党建引领“强村基”xx村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党员带头遏制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移风易俗。一是培养党员树立三种意识。xx村着力提升全村党员的“党员”意识、“本事”意识和“干事”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了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先后组建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文化惠民、邻里互助等10支志愿者服务队。二是培养村民树立“爱护环境”意识。党员带头做到“砖、瓦、砂、石、木”堆放整齐,从主干道逐步延伸至环路、大小胡同,利用5年时间打造出洁净优美的村容村貌。移风易俗,将“禁放烟花爆竹”纳入《村规民约》,持续7年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三是培养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xx村注重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织农民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实现《村规民约》的动态调整、动态管理,真正使《村规民约》成为村民的内在追求和外在自觉。“家”文化“铸村魂”家庭关系和睦是乡风文明与社会和谐的支点,是推动移风易俗建设的重要力量。在xx村处处体现着“家”文化,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着家风、家训和家庭故事,生动地反映出每个家庭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底蕴。创作村歌《和谐xx》“你献智慧、我出力量,你培养孩子、我孝敬老人”,通过歌声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敬老爱家。以“婆媳澡堂”扬孝。xx村建立了200平方米的“阳光浴室”,澡堂面向全村村民免费开放,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陪着老人一起来。儿媳妇陪着婆婆、儿子陪着父亲、孙女陪着奶奶、孙子陪着爷爷,家里没有老人的,可以陪着邻居大爷大妈、大叔大婶一起来。一个巧思,不仅让村里的“婆媳”关系变得亲如“母女”,最重要的是带动了全村的“和谐”,孝亲敬老的风尚更加浓厚。以“老年人精神文明奖和操心费”修德。为了让村里的老年人健康长寿,村里每年都给老年人发放“营养补助”。后来,为调动老年人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其德高望重的优势,村里将从前老年人“理所应得”的“营养补助”变为必须严于律己、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的“精神文明奖”。在遵守村规的情况下,每位老年人每月可以得到150-300元不等的奖励,反之则取消奖励。通过“以奖代补”,根深蒂固的不文明习惯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起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作用。针对年轻人和租户的不文明习惯,村里进一步设立“操心费”,每位老年人每月发放100元的“操心费”,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监督、管教作用,有效遏制了家庭内部的不文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