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题(2014最新版)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3、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5、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7、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9、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10、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B、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11、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12、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13、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14、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S=(△S÷S)/(△W÷W),其中,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2-15、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16、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女性劳参率上升趋势。(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25—55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17、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d=(△D÷D)/(△W÷W),其中,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18、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19、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20、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大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21、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即AP=Q/LMP=△Q/△L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22、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即MRP=VMP=MP·P。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23、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A·马歇尔-3-24、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25、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供求和价格26、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27、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的两个方面:(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28、均衡价格论出自: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29、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30、影响货币工资的三个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31、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32、福利的支付方式:(1)实物支付(2)延期支付33、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34、总供给=消费+储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消费+投资35、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它是一种正常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在失业中所占比重很大。(4)季节性失业。36、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37、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失业持续期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38、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39、失业的影响:(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40、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4-41、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4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43、工会职能: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44、市场经济国家受法律保护的三个制度结构: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45、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46、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47、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48、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49、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50、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51、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52、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53、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时,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第二章劳动法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它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它有高度的稳定性。(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5-(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3)物质帮助原则5、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6、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7、劳动权的核心是: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8、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9、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10、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例如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安全重于生产的原则,即使生产受到影响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等。11、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内容:(1)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2)平等协商的权利。(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5)听取工会意见。(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7)参与权、知情权、咨询权。12、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强制性13、社会保险的特征:(1)社会性(2)互济性(3)补偿性1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5、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劳动法律。16、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17、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8、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19、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20、劳动(雇佣)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21、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6-22、习惯法: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2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24、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25、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26、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范。27、社会保险制度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28、社会保险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的体制,社会保险的项目、种类,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和标准,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原则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等。29、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30、劳动法的分类:所有制结构模式和职能结构模式。31、劳动法所有制结构模式划分为:(1)国有企业劳动法律制度(2)集体企业劳动法律制度(3)股份制企业劳动法律制度(4)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劳动法律制度(5)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32、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33、劳动关系法的构成: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34、劳动标准法的构成: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35、劳动保障法的构成: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36、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7、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两个条件: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38、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39、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