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意识:种觉醒的心理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不仅对自己身体所处环境有所觉知,而且对心理上所记忆、理解、想象、忧虑及计划或进行中的活动也有所了解。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注意状态,清醒状态。3。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5。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变量实行操纵和控制是实验法区别于其它方法的显著特征;实验法的另一个特征是,能对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因果推论。6。观察法:指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或生理变化以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7。个案法: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8。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即个人对自身的自觉观念系统。9。心理发展: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有序变化。心理发展一般包括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部分。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性发展又称人格发展,即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包括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10。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的基本结构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三方面。1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发展是分依阶段而有序进行的。如皮亚杰、维果斯基。这些阶段不能超越和邋等。每个阶段有自身的特点。12。智力:处理抽象概念和进行学习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1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14。自我统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整合判断。15。三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理论,认为智力由情境、经验和成分等三种亚智力组成,而成分亚智力又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构成。16。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由语言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七种组成。17。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他将人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危机,危险若能得到很好解决,人格就会朝积极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存在不良影响。18。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19。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概念既不能产生类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它们之间又有某种联合意义,即都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学习称为并列学习。20。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教学系统中,学习内容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呈现,学习者对传授者所传递的经验进行吸收和加工,确立起相应的经验和结构。发现学习指学习者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情况下,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21。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无实质性联系,学习者在缺乏先前经验的情况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意义学习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理解新的信息。2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23。联结说(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情境与反应行为之间的联结,即S-R的联结。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因此这一学说又称试误说。24。顿悟说:格式塔学派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联系的突然领悟(顿悟)的过程,而非有目的尝试。2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作用是发动学习行为、确定学习目标、维持和调整学习行为。26。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27。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不利于学习,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要取得最佳成绩,简单作业要求较强动机;难度适中作业,要求中等强度动机;很难作业要求较低强度动机。28。认知内驱力:在好奇和探索周围环境倾向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一种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29。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0。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1。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习得性无助。32。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态度的影响33。迁移类型—根据迁移的作用与表现形式,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横向迁移;特殊迁移、一般迁移等。34。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它在学生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道认知桥梁,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35。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成分说。桑代克、伍德沃斯通过知觉训练迁移实验提出,迁移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36。定势: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延续。37。学习定势说:先前学习对于后继同类或类似学习的影响,是由在先前学习中形成的学习定势造成的。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38。形式训练说: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这种一般性的思维技能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自发的。39。表象:外界事物与空间有关的连续信息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4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41。命题: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42。命题网络:命题与命题之间有共同成分,这种共同成分通过一定的动词、名词或介词等关联词语连接起来便构成命题网络。43。图式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最大的知识结构,塔能够运用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44。认知结构:认识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及其组织关系。45。认知策略:就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起执行和控制作用的过程。46。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它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记忆获得(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以命题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4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个体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在本质上,程序性以产生式系统为表征。48。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49。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意识。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调控两种成分。50。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51。同化论:同化一词原指把某种外部材料或因素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奥苏泊尔用来解释新知识习得的机制,即认知结构建立和重组的过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新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将某种外部材料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后的过程。他按照新旧观念概括水平的不同,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52。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这种学习就是上位学习,即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53。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类属关系,这种学习被称为下位学习。分析;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这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54。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步骤。学习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情绪、态度、动机、持续性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偏爱。55。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原因。成就动机的成分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56。控制点: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对控制自己行为的原因的心理力量的看法。有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继时性加工;认知主体对外界信息逐一进行加工从而获取意义的信息处理方式。57。问题解决: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58。功能固着:从一种物体正常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59。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方法。60。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那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61。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通常也称创造力。6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63。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新思想的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也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有三个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也叫求同思维。64。头脑风暴法:鼓励解决问题的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包括离奇、荒唐、可笑的想法,只要它有一点合理性的成分,有一线导致创造的希望,都不拒绝。65。戈登技术:与头脑分包不同的培养穿凿能力的技术,只提出抽象问题,然后进一步缩小问题范围。66。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它是一种表现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自动化特点的身体运动活动方式。67。反馈:有机体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送到大脑神经中枢,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的信息过程。68。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常称之为“高原期”或“高原现象”。69。练习曲线:在通过练习获得动作技能过程中,在坐标图上标志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和正确数或错误数随着练习进程增多或减少的曲线。练习曲线可能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先后比较一致、高原曲线、练习成绩起伏等形式。70。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