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公文写作【汇编4篇】下面网友为大家准备了1篇有关“常见公文写作【汇编4篇】”的文章,文档管理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如今范文已被普遍认可为现代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参考下载优秀范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想必您此时正需要一些范文吧?常见公文写作【第一篇】1、人名不用全名。在执行职务所定的任务或反映身份时,采用单位+职务+姓名的方式,但如果说市委书记同志就不规范,因为前面有了单位、职务,后面就再写同志就显多余;姓名前面如果没有冠以单位与职务的,应在姓名后面加同志二字。2、地名不用全称。为了便于查找,地名的前面应冠以省、市(洲)、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名。县名的前面只冠省名就行了。以地名取名的市辖区,在省内行文,区名前面可不冠市名,向全国行文,区名前面应当冠以省名和市名,但以方位取名的市辖区如东城区,无论何种情况,区名前面必须冠以市名。3、引文不准确。如引用湘工办发〔xx〕16号文件时,常见的引用错误是先引发文字号再引公文标题。正确的引用是先引公文标题再引发文字号,因此引用湘工办发〔xx〕16号文件应这样引用《关于的通知》(湘工办发〔xx〕16号)。在公文中引用其他文件、书刊和领导讲话中的文字,一定要查对原文,包括发文字号、刊号、每一个文字与标点符号等,都要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准确无误。常见公文写作【第二篇】公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一、容易用错写错的字词如何区辨?1、“二”与“两”使用“二”的地方:①自然数。②序数、小数、分数。使用“两”的地方:①一位数的基数。如“两台机器”。②概数。如“三两天”。2、“倍”的运用“倍”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词,但在公文写作中误用的情况却是多见的。一是与“增加了”合用时的误用。“增加了”是在原数基础上,向上增加若干个原数。二是与“增加到”合用时的误用。“增加到”是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三是把“倍”用在降低、减少上。如有的公文中出现“降低×倍”或“减少×倍”的提法,这是不妥的。因为“倍”只能用于增加,不能用于降低或减少。如果说用于减少,就应该加“负”字。3、“以上”与“以下”的运用“以上”、“以下”等词与前面的数字连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数目概念,习惯上应包括前面的本数在内,百人以上即含百人、千人以下即含千人,不应把本数排除在外。但是,为了使界限的划分清晰准确,应注明本数是否包含在内。如:“十四岁、十四岁以上儿童不得入内。”或“十四岁以下(包括十四岁在内)儿童不得入内。”4、“制定”与“制订”的运用“制定”即制作、定出。公文中习惯用在较大场合,以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法令等,如:“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为我们制定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总任务和政治路线。”“制订”即制作、订立。公文中习惯用于具体规章制度的订立。如:“我们单位相继制订了防火、门卫等安全管理制度。”5、“物质”与“物资”的运用“物质”即能触及、能见到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该词多用于哲学和物理学上的抽象概念。“物资”即指具体的财物资源。6、“需要”与“须要”的运用“需要”即对“缺乏”而言,还有“要求”的意思。词性为及物动词,后可带宾语。“须要”即说明“应当”、“必须”的意思。词性为能愿动词,修饰限制动词。7、“截止”与“截至”的运用“截止”即到期停止。“截至”即到„„为止。8、“违反”与“违犯”的运用“违反”即不遵照,反着方向做。“违犯”即违背,触犯。9、“以至”与“以致”的运用“以至”即到,直到。用于时间、数量、范围的延伸或扩大。“以致”即弄得,由此而造成,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结果。10、“象”与“像”的运用在公文写作中重点要注意,当“像”作为比喻词或作为其它系动词时不能写作“象”。11、“的”、“地”与“得”的运用“的”、“地”、“得”是结构助词,在口语里都念“de”。“的”用在名词前,是定语的标志;“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是状语的标志;“得”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是补语的标志。12、“部署”与“布置”的运用“部署”即指全局重大工作的安排。“布置”即指全局具体工作和事项的安排。13、“既”与“即”的运用“既”是并列连词,通常与“又”配对使用。“即”相当于判断词“是”的用法。另有“即使”的含义。14、“和”、“与”、“及”的运用“和”口语色彩比较浓;“与”带一些文言色彩,常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及”连接的成分虽然也是并列,但表达的意思上有轻重的分别,即前重后轻。15、“权利”与“权力”的运用“权利”--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和“权力”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应享受的利益,后者则单指政治强制力和支配力,不一定包括利益。16、“急待”与“亟待”的运用“急待”--紧急待办。“亟待”--极须,急迫待办。“急待”与“亟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后者则更强调意义重要性。另外,亟待还包含问题的严重性已达极点,否则不宜用“亟待”一词。17、“决不”与“绝不”的运用“决不”--决心不。“绝不”--绝对不。“决不”与“绝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就本身而言,强调的是意志上的控制,多用于表决心或表示心愿;而后者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不管人的主观意志如何,虽然也适用于自身,但多适用于对普通对象作出限制规定。18、“检察”与“监察”的运用“检察”--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监察”--监督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检察与监察的区别有三:第一,方式不同。一个是审查,一个是监督。第二,对象不同。一个是被检举的犯罪事实,一个是机关或工作人员的日常活动。第三,主体不同。一个是司法机关,一个不是司法机关。19、“作”与“做”的运用涉及具体的事物,习惯写“做”,涉及抽象的事物,习惯写“作”。如:做——做事|做声|好吃懒做|白日做梦|~工作|~好事|。作——作案|作孽|天公作美|弄虚作假|~调查|~报告|二、如何处理公文标题制作中的几个棘手问题1、解决转发性通知标题冗长繁琐问题层层转发公文,由于“过桥”机关多,很容易造成该类公文标题冗长繁琐,如“裹脚布”似的,解决此问题办法有四:①只写转发第一次转发机关的通知;②直接转发原文件;③在标题中只出现上一级机关转发通知的文号;④只用本机关发文的标题,而将其它机关的标题概括为文件。2、标题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为了保持标题简炼和整洁大方,一般地尽量不用标点符号的尽可能的不用。非用不可的有下面几种情况:①可用书名号。主要用于法规、规章名称和被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等。②可用问号。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③可用引号。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3、长标题的排列根据标题长短,分一行、二行、三行均可,注意分割合理,布局匀称、美观,不可割裂题意,即一个词不可断开分在两行。三、结构层次序数是如何规范的?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在一段文字内部常使用“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第三„„”。四、公文中的数字运用有哪些规范要求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时间、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党的公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成文日期。不标明主送机关的普发式公文(决议、决定、条例、意见、规章等)加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居中位置。年份一律使用公历年份的全称,如1978年、2003年不能略为78年、03年。同一文件中同类数量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哪些讲究?1、并列短语中的顿号、逗号的使用。并列短语中各成分之间如果没有显著的停顿,当中便不用顿号。如“工农业生产”不写成“工、农业生产”,“五六个”不写成“五、六个”,“各乡镇”不写成“各乡、镇”,“青红皂白”不写成“青、红、皂、白”。并列短语各项之间有比较长的短语或有较大的停顿,中间应用逗号。如“刀子,叉子,玻璃酒杯,大大小小的花瓷盘子,都放出晃眼的光。”2、破折号、省略号同点号连用破折号和省略号都是标号。用在有停顿的地方,不论是句中或句末,如果本来应该用点号的,可以用了点号再加破折号或者省略号。3、引号同点号连用凡是完整地照录别人的话,末了的点号(多为句终号)放在引号之内。如: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凡是把引文作为作者一句话的一部分,末了的点号放在引号的外面。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4、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的使用。句内括号(即注释句中某一部分的)紧贴在被注释部分之后,倘若正文在这里该用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之后,括号内部可以有逗号或分号,但不能有句号,尽管已经是一个句子。如: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句外括号(即注释全句的)前边正文的点号用在括号之前。括号内部如果是句子,可以用句号。如:全国各族人民间的大团结万岁!(长时间的鼓掌)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全场起立。热烈的经久不息的鼓掌,转为欢呼。)六、加盖印章应注意哪些问题?发文机关印章是证明公文效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总的要求是“上不压正文,下骑年盖月”。区别不同情况有以下具体要求: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只标识成文日期。成文日期右空4字;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1行之内,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当印章下弧无文字时,采用下套方式,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日期上;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日上。当联合行文需加盖两个印章时,应将成文日期拉开,左右各空7字;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均压成文日期,印章用红色。只能采用同种加盖印章方式,以保证印章排列整齐。两印章间互不相交或相切,相距不超过3mm。当联合行文需加盖3个以上印章时,为防止出现空白印章,应将各发文机关名称(可用简称)按加盖印章顺序排列在相应位置,并使印章加盖或套印在其上。主办机关印章在前,每排最多排3个印章,两端不得超出版心;最后一排如余一个或两个印章,均居中排布;印章之间互不相交或相切;在最后一排印章之下右空2字标识成文时间。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采取调整行距、字距的措施加以解决,务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不得采取标识“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七、怎样提炼公文的主题词?撰写文稿时应在文中标明主题词,具体要求和做法是:1、全面审读公文,确认公文的主题内容,即确认公文涉及了哪些事物和具体对象及问题。2、认真进行主题分析,找出公文涉及的主要对象。弄清其性质,弄清其归属哪方面问题,形成主题概念,对关键性语句准确、精炼地进行主题概括。3、在有关机关正式制发的《公文主题词表》中选取与公文主题概念相对应的最专指的主题词,其词形务必与词表中规定的词形相一致。4、如在词表中没有与公文主题相对应、专指性强的主题词时,要在词表中选取与公文主题直接相关,最相邻的主题词进行相配。组配后有多义性时,应放弃组配,直接采用反映公文主题上位概念的上位词。不能进行组配时,也采用最直接的上位词。5、应有效把握对公文主题的标引深度,一份公文的主题词除类别词外一般不超过5个。6、主题词的排列次序应科学合理。一般应按主题词的含义,从内容到形式排列,进行组配时应按以下次序:主体因素,即反映公文主题的关键性概念,如对象、材料、方法、过程、条件等,文中有几个并列的主体因素时,一般按语法关系和逻辑顺序排列;通用因素,即描述主题的一些通用概念,在主题中居次要地位,对主题起细分的作用;位置因素,即公文所涉及的事物、对象和问题所处的空间位置属性方面的概念,包括国家名、地区名、地名以及机构名称等方面的主题词;时间因素,即公文所涉及的事物、对象和问题存左的时间范围属性方面的概念,包括具体年份等方面的主题词;公文类型因素,即公文种类方面的概念,如命令、指令、报告等。常见公文写作【第三篇】20xx年事业单位考试常见公文写作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