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工匠之师“岗育复合体”培育模式构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职业院校工匠之师“岗育复合体”培育模式构建一、工匠之师“岗育复合体”内涵党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列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工匠人才是职业院校核心使命。职业院校应关切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和产品质量期待,抓住师徒传承、实践养成、竞赛练成等职业教育关键要素,着眼工匠之师教师岗位胜任力,改革专业教师培育机制,构建工匠之师“岗育复合体”,精心培育工匠之师队伍,为学生成长、行业能工巧匠甚至大国工匠培育奠定坚实基础。1.工匠之师“岗育复合体”的内涵“岗育复合体”的“岗育”有两层含义。就培育过程而论,意味着专业教师在学校教师岗、企业技术岗、行业培训师岗三个岗位,经历跟岗训练、融岗锻炼、顶岗实践、多岗轮换;就培育成果而论,意味着专业教师经过多岗复合培育,形成高尚职业道德品格,具备深厚专业理论、扎实行业技能、卓越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多岗位胜任能力,最终成长为企业技师、学校教师和行业培训师“三师合一”的工匠之师。“岗育复合体”的“复合体”体现工匠之师培育的三重含义:一是“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岗育”标准制定、执行的行动复合;二是“跟岗+融岗+顶岗+轮岗”的“岗育”路径复合;三是导引、诊改、评价、激励的“岗育”立体多维考评复合,如图1所示。“岗育复合体”是岗位胜任能力视角下对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及实践,即以培育“三师合一”的行业工匠之师为“岗育”目标,以“锤炼职业品格、提升职业能力、实现职业发展、增进职业贡献”为“岗育”导向,通过行动、路径及考评复合,使专业教师完成“新手、熟手、能手、骨干、专家”进阶,成为能胜任三重岗位的工匠之师。工匠之师“岗育复合体”的体系设计凸显三大特色。一是体系契合行业全产业链人才需求对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通过构建“岗育复合体”培养工匠之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二是创新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师“岗育复合体”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具有显著的协同特性;三是实现多向交流互动、多种行为手段、多方资源共享、多重岗位锻炼,具有典型的复合特征。二、工匠之师“岗育复合体”培育模式构建学校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引导下,以行业协会和行业职教集团为纽带,从制度上确认主体协同责任和利益,程序上理顺主体协同过程,职能上建立协同对话平台,形成“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专业教师培育流程和标准,在岗位供给、资源整合、赛事举办、项目推进、信息交流、技术支持等方面建立起常态协调关系,共同构建工匠之师质量诊断、能力提升和内部竞争等三大机制并由学校主导实施相应制度。1.遵循教师能力发展方向和成长规律,构建工匠之师质量诊断机制学校要从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到师德和工匠精神并重,“双证”达标到注重“双证双能”达标,设计工匠之师“品格、能力、生涯发展、社会贡献”四向双轨胜任力模型,构建“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创新能力”的职业能力体系及其质量诊断机制。设计工匠之师“四向双轨”胜任力模型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工匠之师“四向双轨”胜任力模型,强化职教师资能力评估的行业属性和精神特质,从源头上扭转职业院校“普教化”倾向。“四向”是职业品格、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职业贡献,“双轨”是行业职业与教师职业。职业品格对应工匠精神、师德师风双轨;职业能力对应行业职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双轨;职业生涯发展对应行业生涯发展与教师生涯发展双轨;职业贡献对应人才培养与行业社会服务双轨。构建工匠之师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四向双轨”胜任力模型,将工匠之师职业能力分解为三个层次8个子项。第一层次为行业职业能力(基础能力),由行业理论水平、职业(执业)资格和行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执行能力2个子项构成。第二层次为职教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关键能力),由专业开发与建设能力、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专业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个人职业规划能力4个子项构成。第三层次为发展能力,由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行业职业创新能力2个子项构成。能力体系前端是融合工匠精神与师德师风的职业品格,后端成果产出最终为教师的人才培养贡献与行业服务贡献。开发工匠之师胜任力诊断标准学校应扭转以往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倾向,立足行业能工巧匠培养需求,着眼于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多岗位胜任力,依据工匠之师职业能力体系,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匠之师胜任标准并确立相应考核评价制度,以“特色鲜明、能力递进、分级培养、多维评价、全程覆盖”为导向,根据“四向双轨”胜任力框架,从职业品格、职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职业贡献四个维度开发新手、熟手、骨干、专家、名师的“五阶”发展标准及内容体系。“五阶”发展目标与内容即“五阶”工匠之师诊断及评聘标准。与此同步配套建立、实施工匠之师职业生涯规划制度。2.坚持培、研、赛、练交互融合,构建工匠之师质量提升机制注重教师“进口”,重视教师队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培育,学校要构建和实施工匠之师质量提升四大制度,着力解决教师能力培育体系不科学和教师个人生涯发展通道不顺畅的问题。实施工匠之师基本功培育制度针对入职新手及面临晋升、转岗教师由新手向熟手转变之需,学校要建立跟岗训练、顶岗实践的教师基本业务能力培育制度。跟岗训练是为新进教师或转岗教师指定校内导师,新手向校内导师跟岗学习,在校内导师“传帮带”下掌握专业教师教学岗位职责和教学规律,熟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锻炼教师基本功。顶岗实践是专业教师在入职第二学期深入行业一线,通过德技兼备的企业师傅手把手“传帮带”,直至其能在企业岗位独立承担项目工作任务,熟练掌握行业(专业)领域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技术技能,提升其发现、分析和解决行业问题的能力,从而练就行业职业基本功。在此阶段,新手教师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完成顶岗实践报告。实施工匠之师行业能力培育制度学校要落实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通过融岗锻练、多岗轮换,提升工匠之师行业职业能力。融岗锻练是指专业教师熟练掌握行业领域岗位职责、技能操作标准与方法,完成企业顶岗实践后回到学校教师岗位,将行业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将企业标准、技术规范、项目流程等融入课程资源及教学过程中,推动学院教学改革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衔接互促。多岗轮换则是学校要一方面引导教师在学校教师岗承担教学任务,考取行业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在行业开展社会服务,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和技术管理创新,在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参与实施政府、行业、企业委托培训项目,系统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其成长为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的工匠之师。实施工匠之师以赛促能制度学校要以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鲁班”科技文化创新竞赛三大赛事来检验教师行业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展现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师成长及学生成才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教研积极性,一方面使教师个体深刻认识自身发展水平与行业前沿发展的差距,反思专业发展定位、课程设计实施以及教学手段运用中的不足,在备赛和竞赛中不断涵育自身及学生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以赛促教、促学、促练、促改,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使个体的工匠之师汇聚成优秀教师团队。3.着眼教师队伍优化需求,构建工匠之师优胜劣退竞争机制学校要对照工匠之师胜任力模型与教师“五阶”发展暨诊断标准,进行工匠之师胜任力评估,有效解决公立职业院校教师竞争及退出机制缺失的问题,激发普通教师向工匠之师转化的内生动力。实施工匠之师胜任力与生涯发展诊断、反馈制度考虑到教师个体职业生涯与学校师资整体质量同步发展需要,学校首先以标准引领、多元考评、诊改提高、科学退出为原则,以锤炼职业品格、提升职业能力、增进职业贡献、实现职业发展为目标实施教师胜任力诊断。其次,从孤立到协同、单一到组合,学校要启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校内外共同指导方案,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带动学校育人方式、管理机制、办学模式改革。学校在诊断、反馈中要坚持四个突出:一是突出职业品格考核,把工匠精神、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查;二是突出职业能力考核,促进工匠之师的“双证”之名与“双能”之实;三是突出职业贡献考核,着重考评教师教育教学业绩、专业实践业绩、社会服务业绩;四是突出职业发展考核,着重观测教师职业规划实现程度,促进工匠之师可持续发展。制定、实施工匠之师胜任力诊断结果运用制度为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师,消解不合格教师,促进教师准确评价自我生涯发展,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同时确保师资队伍持续健康优质发展,形成公立高职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格局,学校要设置教师职业发展四道关口。第一关为新教师入职——转正关,着力于考查教师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第二关新手——“双师”熟手转化关,着眼于对其进行行业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能力发展评估;第三关为发展方向调整关,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走向变化,教师应做出相应调整;第四关为常态化绩效考核关,着眼于多维度、阶段性评价。与之相匹配,学校要设置考核标准“绿”“黄”“红”线。“绿”线以上为优,对其重点发展培养;“黄”线以上“绿”线以下保留其现有教学岗位;“黄”线以下经教育培训及一定观察期二次考核合格者予以留岗或转岗;触“红”线者则予以退出处理。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