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建筑史1840-1949“近现代”的内涵近代中国建筑近代化的关键社会因素近代中国建筑近代中国建筑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近代中国建筑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大背景—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是步入现代转型期的初始阶段中国的现代化类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近代中国建筑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现代转型的主要内容------工业化与城市化•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占主导的工业社会的演化•从彼此隔绝的乡村社会向开放的,相互关联的动态城市化社会的转化•从利用畜力,人力的有生命动力系统向无生命动力系统的转化,使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转化。近代中国建筑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近代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点•被动开放,以外来势力侵略方式开始,租界,租借地城市,通商口岸,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城市成为近代化的前沿和据点。•政治动荡,现代转型在无序状态下蹒跚前行。•资源紧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现代转型集中于城市,现代转型整体进程缓慢,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社会二元分化明显。近代中国建筑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特点——受制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未实现全方位的转型,明显的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新建筑体系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并在现代化的前沿地区迅速发展;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建筑学科的开办,成长了中国的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建筑市场的形成和建筑制度的近代化。•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近代中国建筑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0.2.1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1842年,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开始,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开放的商埠到24处。•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创办军事工业,70年代开始开设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私营资本开始创办近代企业。•传统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统中终止了活动,在民间建筑中仍然不间断的延续。•本时期城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建筑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0.2.2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19世纪90年代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范围。外国资本扩大进入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大幅增加。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建筑类型增多;建筑规模扩大;涉及水平提高。•民族工商业发展、宪政变革、城市生活的普遍需要,推动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变。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1927-1937年,近代中国建筑的繁盛期。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和海关钟楼近代中国建筑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927-1937年繁盛期的主要表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形成了10年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社会上层阶级加速向中心城市流动,加快了城市和租界区的发展。•以银计价的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入。•官方建筑活动,南京,上海,中国固有形式。•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建设活动。•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壮大与设计实践。•欧美新建筑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固有式近代中国建筑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0.2.3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1937-1949年,中国陷入持续12年的全面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抗战时期,政治中心转移到西南,部分沿海城市工业转移到内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省的工业有所发展,近代建筑活动随之扩展至内地的偏僻县镇。•20世纪40年代后期,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活跃,对中国建筑界影响加深。近代中国建筑第11章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建筑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1.1通商开埠•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约定五口通商开始,至1924年自行开放蚌埠,中国近代开放的口岸城镇共计112个。•约开口岸:租界型开埠,上海、天津、汉口、厦门、广州等;租借地、附属地型开埠,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居留区型开埠,如宁波、烟台、福州、营口等。•自开口岸:清末开有20多个,北洋政府时期开有15个。近代中国建筑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1.2工矿业发展•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甲午海战前,共兴办军事企业21个,民用企业40个。中国近代207个城市,直接受惠于洋务运动的就占1/4。•马关条约后,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1893-1915年,外资设立重要厂矿136家,成为推动口岸城市转型的重要因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的发展,成为推进口岸和非口岸城市转型的有利因素。近代中国建筑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1.3铁路交通建设•1876年,吴淞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1889年,清政府正式应准兴办铁路,由此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铁路建设的高潮。芦汉铁路、粤汉铁路、关东铁路、沪宁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借债兴建。•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铁路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的政策,形成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近代中国建筑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2.1主体开埠城市•主体开埠城市指的是以开埠区为主体的城市,这是近代中国城市中开放性最强,近代化程度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多国租界型:上海,天津,汉口•租借地、附属地型:青岛,大连,哈尔滨近代中国建筑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2.2局部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积是很大的租界居留区,通商场,形成城市局部的开放。•这类城市多呈新旧城区并峙的格局。代表案例济南。•这类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大体上都是从新开区型起,而后带动旧城的蜕变,代表案例,厦门。•这类城市的转型,除开埠的推动外,多兼有其他推动因素。近代中国建筑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2.3交通枢纽城市•因铁路的建设而成为新兴的铁路枢纽城市或水陆交通枢纽城市,如河南的郑州、河北的石家庄、安徽的蚌埠、江苏的徐州、陕西的宝鸡等。11.2.4工矿专业城市•矿业城镇:煤矿城市,唐山,基隆,阳泉,焦作,萍乡等•工业城市:无锡,南通近代中国建筑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缘,居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东经长江口入海,既是长江门户,又是南北海运中心.有广阔的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腹地.11.3.1租界主体的形成和上海大都市的崛起.•1842年五口通商,1843年正式开埠,1845年相继设立英\法\美租界.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至1915年,公共租界面积36km2,法租界10km2.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外侨为36471人,华人为910874人.近代中国建筑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11.3.2多功能经济中心与城市多元结构•商业,金融业,11万户商家,汇集世界上最著名银行的分支机构•工业江南制造总局,1933年,30人以上工厂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工厂总数的36%,1949年达1万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55%.•贸易中心,上海港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近代交通与通信业发展。近代中国建筑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11.3.3近代建筑的齐备和市政建设的近代化发展•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集中地。•公共建筑,行政办公,商业,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类型完备。•居住建筑:里弄住宅花园洋房高层公寓上海永安与先施公司大厦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和海关钟楼外滩汇丰银行大楼是幢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建筑主体5层,1楼四面有夹层。大楼以正大门与正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中轴线,两侧形成严格对称。主立面成横5段、竖3段的格式。6扇花饰细腻的铜质大门,为罗马石拱券样式。券门左右置高低圆柱灯各一,铜狮一对。大石块作外墙贴面,宽缝砌置。2至4层中段中部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其中2排为双柱,贴墙石块则为细缝砌置。5层上面的圆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成为该幢大楼的标志。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大楼顶部设计有3层高的钟楼。钟楼依次分为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由于该楼与汇丰银行大楼在设计上和谐地处理了高与低、长与狭的协调关系,建筑风格也相对统一,因而,被人们称为外滩的“姐妹楼”。上海中国银行大厦(外滩23号)上海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外墙除9层及顶层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皆用花岗石砌筑,这是外滩第一座用花岗石做外墙饰面的建筑。立面用垂直线条处理,线条简洁明朗。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刻,充分表现了美国流行的“芝加哥学派”的设计手法。大厦以东面作主立面,主屋顶部耸立一座19米高的方椎体瓦楞紫铜皮屋顶,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点。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百老汇大厦地上21层,高77米。建于1930年—1934年,钢框架结构。建筑风格为艺术装饰主义。初期作为公寓使用。平面呈X形,双层铝钢框架结构,22层,解放前是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装饰艺术派与美国现代高层建筑风格相结合。立面为中高两低跌落式构图,从11层起逐层收进,所有顶部沿口均饰以统一的几何形连续装饰图案,轮廓线丰富。外墙底层为暗绿色高级花岗石贴面,上为浅褐色泰山面砖贴面,窗裙部分拼成图案,色调和谐统一。是上海高层建筑趋向现代主义风格早期代表。装饰艺术派起源于20年代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后传至美国等各地,如美国早期兴建的一些摩天楼即采用这一流派的手法。装饰艺术派善于运用多层次的几何线型及图案,重点装饰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及建筑腰线、顶角线等部位。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上海吴同文住宅该建筑外观犹如一艘停泊在港湾的大邮船,其优美的“船弦”弧线和直线组成的“船体”立面简洁而又有动感,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生活20年后创作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各层的生活露台,都向着花园,这种空间在建筑艺术上称“灰空间”,很有情趣。由于露台形成的层层迭落状,所以更能与花园自然空间有机地结合,构成室内室外空间的统一。近代中国建筑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11.3.4文化边缘与海派建筑的多元兼容•上海是近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以南方商业文化为底蕴的海派文化。文化来源多元,气度宽容,交流广泛。•上海的文化上的宏观特色形成建筑的多元兼容局面,以及极富时代感的新潮时尚,和讲求实效,精打细算的务实精神。近代中国建筑11.4首都南京的规划与建设11.4.1近代南京城市转型的多元背景•1958年,中法《天津条约》将南京列入通商口岸。•洋务工业活动,1866年,金陵机器局始。•西方教会活动,1846年,南京与澳门,北京被列为中国三个主教区之一。•铁路交通建设,1908年,沪宁铁路,1912年,津浦铁路。•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近代中国建筑11.4首都南京的规划与建设11.4.2“首都计划”及其局部实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始计划,1929年12月颁布“首都计划”。•城市划分为6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路网规划,方格网,中山路。•对于中国固有形式的提倡。近代中国建筑11.4首都南京的规划与建设11.4.3近代南京的建筑风貌•近代建筑类型齐全,中西兼容。•“中国固有形式”建筑集中。•现代式建筑的探索。近代中国建筑第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近代中国建筑12.1居住建筑•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地区的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从西方国家引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布在大城市中,有独户型住宅、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等。•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如里弄住宅、居住大院、竹筒屋、铺屋

1 / 1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