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开展贸易能增进贸易双方的利益。这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静态利益,二是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所谓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二、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三、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四、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个体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而且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世界范围内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开始出现的国际分工仍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非真正意义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首先使各国内部的劳动分工朝纵深发展,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行业之间的分工日趋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社会分工最终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形成了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是少数发达国家变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农业国。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当代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1.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3.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如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分工•产业内分工: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产品内分工: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零部件和生产环节进行的分工•产品内分工的实质是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要素分工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全球价值链被分为三大环节:其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其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其三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保留自己最擅长的,外包其余的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国际生产网络的快速扩张,使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加快,促进了资本、商品、技术、人员及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成了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进而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分工正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进而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转变。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活动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使位于不同国家的企业形成一个国际分工协作网络,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国际生产网络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成本,提高效率,使生产要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合理配置。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国际生产网络的快速扩张,使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研发、管理、财务运作、营销等价值增值环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商业革命的三大特征•产业集中(大型客机、饮料业)•系统集成(价值链中的计划与协调)•瀑布效应(系统集成者通过产业计划形式选择可在全球范围内协作联盟的供应商)剑桥大学诺兰教授等:新华文摘06年第11期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通过承接外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以参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分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在承接外包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将本土制造技术与跨国公司的资本和先进技术相对接,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所处配套环节从事“环节创新”或“配套创新”,在提高配套产品的质量、满足跨国公司质量控制要求的同时,也可以从生产成本的降低中获取更高的收益。通过环节创新、配套创新,发展中国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所处的环节和价值增值能力,逐步摆脱“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境。•昆山案例——承接制造业外包与昆山产业升级•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昆山外资企业进入的主要是轻纺、纺织、鞋帽、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投资较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大部分进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产品档次、技术含量、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服务于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需要,昆山推动价值链向两头延伸,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做强做优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机器人、化合物半导体、模具、传感器等特色产业基地。江苏昆山参与国际环节分工中的外向配套与环节提升•在参与国际环节分工、为跨国公司从事外向配套协作中逐步提升所处环节是江苏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亮点。•截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配套民营企业超过1500家,配套项目1878个,配套形式已从以加工配套为主发展到加工配套、产品配套、项目配套、服务配套、原辅材料配套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三车零部件、精细化工、轻工、民生用品、印刷包装等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化配套协作群体。2001~2007昆山民营企业外向配套协作发展情况年份配套企业数(个)配套项目(个)配套销售额(亿元)200137666858.2200247981673.920035841002102.620046851156132.820059581292193.7200610581560252.4200715031878316.2资料来源:昆山市经贸委•昆山好孩子集团从接受外包、为跨国公司配套起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国内外专利2300多项,2004年被评为中国儿童用品行业唯一的“中国名牌”。•这说明,中国企业也可以成为国际先进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奇瑞轿车:以我为主整合全球技术要素而迅速崛起•奇瑞轿车在发展过程中经过早期的借鉴,实行“以我为主营造平台,面向世界整合资源”的发展模式,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模仿创新,进入正向研发。•奇瑞在产品研发中通过控股设计开发、委托设计、协同配套开发等多种形式,与国际一流的设计公司、实验公司及零部件公司进行合作开发,以我为主整合全球资源,不断开发出新品轿车。•在集成创新中,奇瑞以占领世界制高点为目标,分段集成世界汽车技术精华:请擅长造型的意大利公司设计造型,请英国的MIRA公司专门完成试验,请奥地利AVL公司完成发动机设计,以及其他专长公司分别完成底盘的前期设计和后期调整,最终达到了产品的最优化效果。制造业由于易于标准化、技术扩散能力强等特点,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只能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被打破,服务业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大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主要形式:ITOBPOKPO•服务贸易•服务业•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至5000亿美元之间,在未来若干年内将继续保持20%到30%的增长速度。•发展最为普遍的有商务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影视和文化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各类专业服务等。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使服务业这个传统上“不可贸易行业”的性质发生变化,是服务业全球分工体系形成的重要载体。•根据《经济研究》杂志2007年第8期宋小川的论文提供的资料,根据麦肯锡的分析,全球范围内49%的软件工程,44%的信息技术服务,25%和19%的金融业、保险业以及13%的制药业职位可以转移到低工资国家。如果按职业划分,52%的工程师工作,31%的会计工作都可以外包到海外。•有国际机构预测,到2015年,340万白领工作会外包到境外,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更相信该数字会达到1400万。•顺应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中国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业双向贸易和投资,促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升级。•三次产业转移机遇: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分工细化使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被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也将更多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生产的国界变得模糊起来,产品的国籍也不那么明显了。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罗切斯特市政府原来打算购买一部日本产的铲雪机,后来为了响应购买国货的号召,就改买美国制造的铲雪机。但后来发现,原来想买的日本产品是在美国伊利诺州制造的,而改买的美国产品是在日本制造的。华尔街日报想调查哪个品牌的汽车最美国化,结果发现是日本的本田汽车!再如美国的波音747飞机,它是由8个国家的1600个大型企业、1.5万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的。波音777飞机,它的132500个主要零部件由遍布世界各地的545个供应商提供,这些供应商在所属专业领域是最优秀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写了一本书,名叫《美国下一条国界》,书中这样写道: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微型跨国企业的崛起由于两个自由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小型跨国企业大大增加。比如总部在美国的斯万眼镜公司,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分散其生产和设计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别国好的技术基地和成本结构。•日本马自达最新的跑车MX-5,在美国加州设计,在东京和纽约融资,样车来自英国WORTHING,总装在美国的密歇根和新墨西哥,电子部件在美国新泽西设计,在日本制造。90年代初,美国的日本本田汽车大量向日本出口,本田在美国的产量超过日本本土的产量。2002年,丰田也提出了美国化的战略。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的60-70%的电子元器件来源于日本公司。据五角大楼报告,美国21个绝对要害的军事系统,整个依赖外国(主要是日本)芯片厂商供应元器件。•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北京事务所所长酒井宗和分析了2000年中日贸易额858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为831.7亿美元)构成,发现中日贸易中有50%为日日贸易,即在华的日资企业对日本的贸易,约10%是中中贸易,即中国在日本的投资公司与中国的贸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