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25《体味文化》教案【范例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体味文化》教案【范例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体味文化教学设计【第一篇】《体味文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①文化的概念2、理解: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二、能力目标好文供参考!2/25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什么是文化?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教学方法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好文供参考!3/25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鼓励学生列举例子)1、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课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一个热身。(出示判断题:哪些属于文化现象?略)好文供参考!4/252、文化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结论)(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是指一种“观念的科学”。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鸡跳舞?疯狂的石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要经过人类的艰苦实践,在是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学生回答,教师归纳)(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就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来说,它是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受教育,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选作《周易》的文段)点拔:这里的文化有“教化”的意思。(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两个“镜头”,分析:谁更有文好文供参考!5/25化?)点拔:小学生让座,体现出了一种教养;男青年在公共汽车内抽烟,缺乏公共礼仪、教养。既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化的力量。3、文化的力量。每当大家在看电视或者参与其他文娱活动的时候,也许家长在旁边唠叨:“看电视可以当饭吃啊?”其实他们说得没错。我们想想,看电视可以抵御饥饿吗?上网可以抵御寒冷吗?很明显不能。但是,我们每每看到一段感人的节目,阅读到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血液澎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思考,归纳)(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结合课本的探究活动)从探究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文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悲剧。比如受封建思想观念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个人,如重男轻女,出现不少的社会悲剧。(引导学生思考,归纳)(2)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从地域看,有中外文化;从好文供参考!6/25时间看,有古今文化;从性质看;有先进与落后文化。(3)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非常好,我们已经很轻松地把今天的内容学习完毕。下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小结)板书设计一、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2、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3、文化的力量(1)文化是一直精神力量(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好文供参考!7/25(3)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学反馈与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3.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好文供参考!8/25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a.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二)简答题5.如何理解文化内涵?(答案略)教后反思(略)政治体味文化精选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核心素养、三维目标(1)公共参与:学生通过回顾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和自身参与过的文化活动,体会文化生活的魅力与内蕴。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能够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科学精神:学生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好文供参考!9/25能够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学生通过欣赏“中国梦的主题摄影”、“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人生第一次”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感受文化的精神力量。(3)三维目标:知道会考2个考点;提升对文化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激发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主动培养文化素养,在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教学素材——21张ppt(1)推荐:《国家宝藏》、《水下中国》等(2)视频:《人生第一次》《我和你》。(3)图片:“中国梦主题摄影”。(4)故事:“真理的味道”、“抗日宣传画”。(5)诗词:《毛诗序》、《官仓鼠》等。教学流程——“体味文化”讲义写在前面——初来乍到,请多关照。师: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大家好。上面的视频来自央视网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片中选取了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人生断面:出生、入学、长大、当兵……师:我想,“人生第一次”这五个字很贴切我们现在的经历。大多数同学是在前后出生,那一年遭遇非典,你们还小,包括我,对“非典疫情”的感受也不强烈,那时我在上小学。但的“冠状病毒”,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最大限度激发着我们的团结。好文供参考!10/25师:对同学们来说,这是第一次通过网络来上思政课,第一次接触文化生活的内容,很多同学手头应该没有教材。但能解决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老师的家在农村,直播的设备和网络难以备齐。课件录屏和文章分享是我能为大家学习思政课尽的一份责任,相信同学们也能克服困难,来学习文化生活。情景图说——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师:20是鼠年,屏幕上的这4张图片都和鼠有关。第一张鼠和龙的形象——鼠鼠生威。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象征意义。其实,远古时期,有不少氏族、部落将鼠作为图腾。师:第二张鼠和粮仓的画面,是唐代诗人曹邺写的一首讽喻诗——《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门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师:第三张是沅陵县于1941年张贴的“杀鼠如杀敌”的抗日宣传画,是侵华日军使用细菌武器制造鼠疫毒害中国人民的佐证。第四张图画,想必大家很熟悉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师:张贴海报、崇拜图腾、传颂唐诗、观看动画,这些都是文化现象。通过对鼠这一形象的历史回顾,我们看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随时可见。体味文化教学设计【第三篇】1、教学内容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好文供参考!11/25体味文化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2、学生分析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3、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好文供参考!12/25(2)过程与方法: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5、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6、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1)“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2)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究竟什么是“文化”?(1)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好文供参考!13/25(2)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一文化万花筒一、“看”文化。1、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2、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