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德缺失现象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津电大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对师德缺失现象的思考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号:1312001404856姓名:王艳日期:2014年10月20日对师德缺失现象的思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身上担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这样一个美丽而又神圣的职业,却被一些教师的行为丑化了,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和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学生家长带来了心理伤害。本文从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谈师德缺失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我国有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有所谓“天地君亲师”之说,把教师与上天、大地、君主、父母并列,现代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说,把教师这一职业看得很神圣。教师这一职业的确是很神圣、很重要的,他不仅要把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人。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生如何做人,除了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进度等照本宣科进行言传,还需要他们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和模范等进行身教。所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师德。而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状况,笔者粗浅地认为令人堪忧。造成中小学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除了部分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以外,还可能源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几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拜金主义思潮”的盛行。“拜金主义者”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相信金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种思想在社会上流行,也严重地侵蚀了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他们看到社会上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有了汽车、有了楼房、甚至有了一些非法的、不正常的东西,便愤愤不平起来,有些甚至“下海”做起了“弄潮儿”。结果,荒废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放松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职业道德修养因此而缺失。我国是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倍受呵护。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娇惯,造成孩子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勤奋刻苦的学习等,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畸形的思想性格。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甚至遭到误解和打击报复。久而久之,有些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部分学生采取了一些与师德规范不相符的态度和做法:对那些在家里娇生惯养、父母也不能很好配合地学生,以“哄”为主,结果造成学生不能健康成长,将“次品”推向了社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多年,但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有些学校还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为此制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措施,结果造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集中在教学成绩上,一切与教学成绩有关的措施都可以采取,一切与教学成绩无关的活动都可以避免,有了好的成绩什么都好说,从而使教师忽视了师德的问题。如考试后给学生排名次,老师想到的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知耻而后勇地继续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殊不知这却也给学生造成了严重地心理负担,有时甚至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这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其实,这并非是教师的本意,是制度使然。虽然教师很重要,做老师很光荣,但教师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时老师的付出并不能得到回报,而教师也要承担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家庭负担与家庭成员也常常考验着教师的师德。有些教师在沉重的家庭负担的重压下、家庭成员的不理解中,师德也渐渐缺失。当然,这些都是造成教师师德缺失的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不过硬,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师德的修养,加强学习,以适应国家、社会家庭对教师的要求。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用来调整本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本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本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是同教师的劳动特点密切联系的。首先,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健康体魄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再次,教师的劳动工具不只是教材、教具等教学设备,更主要的是教师本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最后,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某种物质产品,而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形成了一定思想道德的人。总之,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产品都是人,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体、心理正在迅速成长、成熟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正面临着现实的社会化问题,理想与现实、升学与就业困扰着他们。多少年来,广大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劳动者,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许多教师无法正确设定自己人生的坐标,无法摆正职业和事业的关系,无法理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从而出现种种观念上、言行上的误区。职业意识直接反映一个人对本职工作的专一程度、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责任心,笔者运用问卷法对部分教师的职业意识进行了调查,30.7%的教师认为从事教育工作是命运的错误安排,40.2%的人认为如果有第二次择业机会,决不会再选择做教师。这样的教师往往事业心不强,教育热情不高,有的身在课堂,心在市场,热衷于搞第二职业,而在做教育教学工作时就处处随意、被动,他们带班必乱,讲课必灌,活动必散,考试必惨,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期望不断落空,造成教育信息危机,导致教育失败。我们再从近几年来师范学校入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来看,形势非常严峻,80%以上的学生热衷于上普通高中,争取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只有成绩居后20%的部分学生无奈地进入师范学校就读,这种状况将导致教师队伍中职业意识的超常单薄。试想,在教师群体中有如此大比例人的职业意识不够稳固,如何能搞好教育工作呢?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条件,是每个学生应享受的平等教育权利。教师应爱护、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既是教师人格的要求,也是教师师德的规定。然而,不少教师没有摆正这种关系,有意无意地在对待学生上形成亲疏关系。亲,就是亲近学习成绩好或家庭与教师本人有特殊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学生;疏,就是疏远学习班成绩差、“调皮捣蛋”、品行不良的学生,亲者,则什么好事都有份,如评优、表扬等等,长此以往,则造成这部分学生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耐挫性差。疏者,则好事挨不上边儿,有了进步不被承认,经常受批评,这部分学生容易变得消沉、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自卑心理不断增强。我们不断地可以从报刊上看到“优等生毁灭”、“差生的自述”等方面的真实报道,从中领悟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有关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材料看,走向歧途的青少年相当一部分是被教师“遗弃”的学生,他们在学校时受人歧视,抬不起头来,看不到出路,并从此开始沉沉。因此,调整师生关系,重塑教师形象乃当务之急。教师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其中“言传”是最常见、最普通、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师联系社会、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工具;“身教”重在教师的行为方面,指教师应依靠自己规范化、个性化的行为去指导学生、感染学生。然而,许多教师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不时冒出脏话、粗话;课堂上不时出现一些挫伤学生自尊心的非规范性话语,如:“木头脑瓜”、“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人际交往中,某些教师常使用冲动的、过激的或过于世俗、势利的语言。据调查统计:口头语言不干净的,青年教师居多;出语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中老年教师为多。在行为方面,教师的失范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上。体罚是指教师采用不正确的手段有意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据杭州大学2006年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存在的体罚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受罚面广,调查中得出受罚学生的比例分别为:初一47.3%、初二50.7%、初三35.9%;二是体罚形式多,粗略统计,初中教师体罚学生的形式有近20种;三是随意性大,性质恶劣,对有过错的学生教师或动手,或罚作业、罚劳动,完全凭教师当时的心情行事。体罚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镇住了学生,维护了自己的威严,实际上,教师却把自己推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把自己从一个正面的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敌视的对象。其次,教师的失范行为表现在某些教师的谋私行为上,即采用各种方式向学生套取礼品,利用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谋私利,不送礼的学生偶有遭到批评、奚落和歧视的,家长不给教师帮私忙的也偶有影响及学生的,有的教师为了“挣外块”,规定学生帮助促销或推销。第三,教师失范行为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诸如随地吐痰、衣着不整、在禁烟场所抽烟,办公室零乱不堪,对校园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自身形象,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人格魅力作用之大,而教师日常行为中的这些失范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第四,由于初中生的身体处于发育的高峰期,生理和心理极不成熟,容易对异性教师产生盲目崇拜,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摆脱迷津,任其自由发展,从而贻误学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心术不正,不顾国家三令五声的规定,有意挑逗异性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从而误人误己。教育工作必须依靠教师个体与集体形成一致力量方能放大其教育功效,如果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目标、要求、手段不一致,就会造成教育者互相矛盾,受教育者无所适从的局面。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加之在当今责任和利益直接挂钩的现代管理体制下,使不少教师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的心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同轨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都是各自为战,不注意整体协调,虽然从表面看各人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但这种内在的失衡现象造成实际的教育目标不统一,难以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甚至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广大教师同社会上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一样,在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利益观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打破了原有思想认识中的一种平衡,打破这种平衡是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中的必然规律。然而,部分教师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用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不能摆正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能理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首先,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和商品等价交换的意识进一步得以强化,一时间,劳动力是商品,智力是商品,知识是商品的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这时,许多教师将奉献与索取之间建立起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来,面对当前的社会历史背景,教师的奉献与索取之间在一定的道德理念支配下可以说是有着某种联系,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即有权利从社会得到回报。而一旦将二者的关系必然化、等值化,势必导致一个最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确定两者之间量的等值性,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或者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或者造成社会对教师的过高回报而导致人们对教师队伍的不满。教师的工作,说到底是一份良心工作,难以将其绝对量化,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人民教师自身来说,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切实保障其利益,自己又何忧之有呢?不能摆正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师呢?柳斌同志说过“教师这个职业本质说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