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国际贸易利益的基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国际贸易利益的限制因素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二、国际分工的类型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四、当代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原因一、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国际分工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的扩展,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5世纪到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西欧殖民主义者以暴力和其他超经济的手段在美洲、亚洲、非洲进行掠夺,强迫当地居民开矿山,种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建立一种以奴隶劳动为基础,面向国外市场实行专业化生产的经济。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世界范围内仍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开始出现的国际分工仍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即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行业之间的分工日趋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社会分工最终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在地球上形成了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少数国家变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农业国。如印度成了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亚麻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产地。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此时期内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开始广泛使用,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纷纷建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特征: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一方面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工也日益发展起来。例如:当时英国首先发明和采用了转炉炼钢技术,因而在钢铁生产中居领先地位,而德国则侧重于发展化学工业。4、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分工的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分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生产的发展,也取决于分工的发展水平。反过来,若没有交换,分工后的劳动者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国际贸易不仅是国际分工的体现,同时也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1、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最初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而产生的,规模很小,交换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国家之间实行了劳动分工之后,国际贸易才成为一种经常的广泛的现象,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国际分工的扩大直接推动着国际贸易朝广度和深度发展。一方面,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的生产资源朝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可供交换的产品随之增加,全世界总的产量上升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对外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国际市场就愈是成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分工在经济上的优越性,也会吸引各国放弃封闭政策,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的19世纪,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是世界分化为工业国和农业国,英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成为世界的城市国、中心国;其他国家则沦为农村国、边缘国。与此相适应,世界市场商品的流向是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销售工业品,而从后者大量进口原料和食品等。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明显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国际分工中位置的变迁是导致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升降的关键因素之一。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凭借其经济实力一直居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也一直独占鳌头,1870年,其对外贸易额占到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22%。后来当美国在国际分工中取代了英国的领导地位后,美国就成为世界市场上的主宰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等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在国际分工中向美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致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事物中的影响下降。二、国际分工的类型1、按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1)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2)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所引致的国际分工。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国际分工格局。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进口国,大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国。(1)产业内水平分工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2)产业间水平分工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品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分工:是垂直型国际分工和水平型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国际分工。例如德国对发展中国家搞垂直分工,以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而对发达国家通常采取水平型分工,进口各种机器设备的配套和备用零部件和配件,特别是在同欧洲共同体范围内伙伴国之间,建立了在生产联合化和专业化基础上的平行经济联系,以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知识。2、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分类产业间国际分工: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专业化。以生产不同部门产品为界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产业间国际分工,表现在亚、非、拉国家专门生产矿物原料、农业原料及某些食品,欧美国家专门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产业内部国际分工:相同生产部门内部各分部门之间的生产专业化。由于科技进步使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级差化不断加强,不仅产品品种规格更加多样化,而且产品的生产过程也进一步复杂化。这就需要采用各种专门的设备和工艺,以达到商品的特定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而一般来说所需要专用设备的数量不多,但要求精度较高。同时,为了达到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还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和研究,这就需要大量的科研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行大量生产在经济上才能有利。但这些往往又与同一国的有限市场和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力量发生了矛盾,这就促进各国在部门内部生产专业化迅速得到发展。产业内部国际分工主要有三种形式:(1)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2)零部件专业化分工许多国家为其他国家生产最终产品而生产的配件、部件或零件的专业化。(3)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工。以化学产品为例,某些工厂专门生产半制成品,然后将其运输到一些国家的化学工厂去制造各种化学制成品。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1、国际分工的内容不断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占主流地位的是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即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以及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产业内分工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和合作越来越表现为同类产品、同类产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这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产品的差异化、零部件生产专业化的结果。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来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在竭力维持传统的国际分工的同时,扩大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水平型分工。他们把生产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行业,而把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现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工的新格局。目前,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已占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简单加工工业与复杂加工工业之间的分工,劳动密集型工业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还有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的国际分工此外,还出现了一种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即产品研究和设计在发达国家进行,产品制造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后者成了前者的“加工厂”。3、在当代要素流动的条件下,出现了国家之间分工的新形式——垂直专业化垂直专业化: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各国根据其产业优势,专注产品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如此实现了某种产业的全球化。例如,研发要素丰富的国家主要从事新产品的研发环节,工程技术丰富的国家主要从事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主要从事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环节——产业各环节分布全球。4、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二战以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主要是由市场自发力量即成本、价格决定的,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因为生产成本的差异而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领域进行分工,并占据当时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上升,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宰。当代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跨国公司经营的企业内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由地区经贸集团所组织的分工,还出现了协议性国际分工。协议性国际分工:指在分工主体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成本相当,从而市场成本难以确定分工格局的条件下,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协议或默契相互让渡市场而进行的国际分工。它可以在企业之间达成,也可以在国家之间达成。跨国公司全球分工的结果同行业跨国公司在一个接一个国家展开竞争;多样化的各国市场因跨国公司进入而日益均一化;跨国公司眼中没有国别市场,只有全球市场,克林顿首届政府劳动部长罗伯特·里奇:对波音和斯旺而言,谈其产品是哪国产品不确切,其产品是“全球产品”。四、当代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原因1、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接近,产业内分工得以发展;现代产品日益复杂,涉及科技门类增多,需要合作;带动通讯、运输业的发展,地球“日益变小”;WTO首任总干事鲁杰罗:“电信业产生了全球听众,运输业创造出地球村。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波斯顿再到北京,普通老百姓看着MTV,穿着利维斯牛仔裤,听着索尼随身听,这就和坐公交车上下班一样”。通讯业革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微处理器迅速发展使全球通信日益便捷,成本大幅下降。1973—1993年,伦敦到纽约电话费从3分钟13.73美元降至1.78美元。案例:通讯业发展与德州仪器公司全球化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有50家工厂分布在19国,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协调其生产各环节。该系统由3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