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24《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篇】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1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好文供参考!2/24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教师:制作教学PPT。教法学法: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教学过程: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好文供参考!3/24他就是——谭千秋。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好文供参考!4/24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好文供参考!5/24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好文供参考!6/24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板书设计: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爱与责任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好文供参考!7/24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设计意图: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过程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好文供参考!8/24无声的精神品质。重点难点:目标2。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a、护生的姿势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好文供参考!9/24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映秀镇小学教师。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b、牺牲的姿势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再次出示)引读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好文供参考!10/24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情况危急到了极点。)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好文供参考!11/24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1、导读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的老师。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平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好文供参考!12/24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