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实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实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第一篇】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五、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参考资料,少熬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步骤1──亚洲的地形特点(1)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2、“图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教师布置任务:参考资料,少熬夜!展示课件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2、中间高、四周低。3、地势起伏大。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参考资料,少熬夜!海拔在1000米以上;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教师布置任务:展示课件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2、结合图,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3、课堂小结: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篇】复习目标: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什么是地球仪。2、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3、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重、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2、东西半球的划分课时设置:参考资料,少熬夜!一课时课型:复习课复习方法:比较法、记忆法、归类法复习内容: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5、地轴:地球自转轴。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9、东西半球分界:160°E,20°W10、东西经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巩固练习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A正圆球体B纺锤形球体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2、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所跨纬度为()°°°°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和180°之间°W以西到160°E°E和160°W之间°W以东到160°E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找到经度116°,纬度40°的地点有处处处处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以A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并标注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判断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7、普通经纬网的判读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B:参考资料,少熬夜!C:D: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号)巩固练习答案:1、C,2、C,3、D,4、D,5、D;6、1)略,2)正东,西北,东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东)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2)正北,东北;3)ABC;D;AC;BD;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第三篇】《天气》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考资料,少熬夜!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