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教案【热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20数学六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案【热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数学六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案【热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第一篇】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好文供参考!2/20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好文供参考!3/20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发现问题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1、试一试好文供参考!4/20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10+7)×6=____×6+_____×68×(125+9)=8×_____+8×_____7×48+7×52=______×(_____+_______)2、练一练: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6×9+4×9=9040×25+4×25=1100(6+4)×9=90(40+4)×25=1100乘法分配律:(a+b)×c=a×c+b×c《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第二篇】教材分析: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学情分析: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好文供参考!5/20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学习目标:1.动手“做”数学;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教学媒体设计: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2.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一、创设故事情景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好文供参考!6/20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二、导入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学生:(3+2)×2=3×2+2×2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学生:3×4+2×4=(3+2)×4(8+2)×2=8×2+2×27×2+3×2=(7+3)×2(3+2)×4=3×4+2×4好文供参考!7/20(6+4)×2=6×2+4×2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如:(12+72)×8=12×8+72×825×84+75×84=(25+75)×84………………………………………………5.小组讨论。(1)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2)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好文供参考!8/20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三、新授1.自学书本;2.质疑,提出新见解;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35×37+65×37102×4538×99+38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四、小结(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五、拓展性练习计算下面各题:12×2563×25-59×2538×101-38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好文供参考!9/20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七、布置作业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2.思考题:第66页插图。乘法分配律【第三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2.掌握的应用。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的意义及应用。教学难点的反应用。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好文供参考!10/20(27+73)×840×9+40×114×(10+2)10×6+10×42.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63×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0×5+5×80(1250+125)×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二、探究新知1.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2.教学例6:(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下载(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18+7)×6=15018×6+7×6=150(18+7)×6=18×6+7×6(5)教师出示:20×(15+9)=48020×15+20×9=480好文供参考!11/2020×(15+9)=20×15+20×9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__+__)×__=__+__×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4.反馈练习: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32+35)×4=__×4+__×4(62+12)×3=__×__+__×__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用字母怎样表示?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好文供参考!12/20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5.教学例7:演示课件出示例7下载(1)出示例7:102×43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可以使计算简便。教师板书:(2)出示9×37+9×63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根据,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9×(37+63)=9×100=900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好文供参考!13/20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三、巩固发展演示课件出示练习下载1.练习十四第1题。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3+25)×2=□×□+□×□8×47+8×53=□×(□+□)3×6+6×7=□×(□+□)8×(7+6)=8×□+□×□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1)(24+8)×125=__×__+__×(2)25×(20+4)=25×__+25×__(3)45×9+55×9=(__+__)×__(4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