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札记(一):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怎样通过数学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反之,如果课堂气氛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节课时,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新年压岁钱入手,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等活动中,明确了把钱存入银行的意义。这样一节课既轻松掌握了“利息、本金、利率”等抽象概念的意义,又掌握了计算利息的方法,整节课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发表见解,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努力探索知识的欲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得不错”、“讲得真棒”、“你真聪明”、“有创新意识”、“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活动中得到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爱活动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对车轮是圆形,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中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总想弄个明白,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作为教师不能责难和训斥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让他们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到轴装在圆心,则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相等,这样的圆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而其它形状的轮子则不稳定。这样教学,既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抽象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质疑,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量出几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和直径,上课时,让学生说出圆的周长,我很快说出直径,再让学生说出圆的直径,我又很快说出周长。由于我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结果非常接近,引起学生的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老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时,我还是没有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看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札记(二):如何上好数学课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来上好数学课呢?我根据对新课程的认识谈几点体会。一、真心关爱学生,让他们喜欢数学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如果每个教师都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学生,用自己的真情趣感染学生,我认为这比任何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都有效,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吸引。老师处处为学生着想,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要用真情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天以亲切的面孔面对每个孩子,要认可每个学生,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对“学困生”要多些“关爱”,教学中注意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作业、检测都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做对了,及时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做错了,也不指责,耐心讲解,不让他们产生气馁情绪,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只有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他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习活动,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中,一位教师先用切合实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庆祝会,各班都会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举行大联欢。大家看,这是一(5)班的教室,这个教室布置得有什么规律呢?”老师边说边把教学立体图挂在黑板上,经过短暂时间的观察,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个说:“灯笼是按蓝、紫的顺序排列的。”那个说:“花是红、绿顺序排列的。小旗是黄、红顺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规律找了个清清楚楚。课本上的练习一般是圆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现,而有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很有创意,结合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拍手、摆头来找规律。又设计了学两声猫叫、学一声狗叫,让学生在活动中找规律。这样的活动很实在也很有趣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体验到趣味数学的魅力。三、提倡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与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四、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这位教师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就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小学数学教学札记(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上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内容的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编拟提纲来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的分数应用题时,可编拟以下提纲指导学生自学:1、这个圆可以用几表示?2、如果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3、从“1”里去掉3/8,看剩下多少?4、5/8是怎么得来的?5、3/8是几个1/8?6、8个1/8减去3个1/8,得几分之几?7、1减去3/8,要把1变成几分之几?8、结果怎样写?让学生在这组思考题的指导下去读例题的分析和解答的过程,通过认真仔细地思考,从而明确“分数的特点及解题规律”。小学数学教学札记(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而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我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我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