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六)-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跟踪检测(六)(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怀化期末)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西方政治制度,而不是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内容,如美国制度”可知魏源意识到了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强调鸦片战争的败因,故C项错误;维新派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而非魏源等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2.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的变化反映出西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和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反映出“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并不意味着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故D项错误。3.(2018·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争后才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4.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2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解析:选B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5.(2018·榆林一模)“前一部书把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下列相关评论正确的是()A.作者目的在于托古改制传播西学B.作者目的在于宣传发展儒家学说C.两书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相互矛盾D.书中观点得到了知识界的普遍认可解析:选A从材料“前一部书把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可知是对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评价,康有为的著作是为了借助儒家文化减少宣传维新变法的阻力,故A项正确。6.(2018·百校联盟联考)《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解析:选C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7.(2018·烟台二模)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B.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解析:选B严复主张改良,与“革命”不符,故A项错误;严复借鉴了西方的进化论,与材料中“西方人重‘日进无疆’”相符,故B项正确;“好古”不是民主,中西民主的结合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8.(2018·衡阳二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如图),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LA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3的头像。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宣传实业救国思潮B.借媒体发动留学生C.突出“兼容并包”方针D.高举民主科学旗帜解析:选D实业救国是指兴办工业挽救民族危亡,材料信息未能充分体现,故A项错误;借媒体发动留学生更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B项错误;“兼容并包”是当时北大的办学方针,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一群讨论的青年体现民主精神,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体现科学的精神,故D项正确。9.(2018·渭南质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解析:选D“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10.(2019届高三·河北名校联盟质检)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解析:选B《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只是一篇文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影响,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项错误,B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故C项错误;宣言单纯强调工人阶级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的作用,说明工人阶级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错误。11.(2018·宜宾三模)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解析:选A据材料“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据材料“1924年8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据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可以反映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12.(2018·惠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图难于其易(注: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曾经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该学者得出4的结论依据可能出现于()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解析:选B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抗击军阀和帝国主义,不能反映避实击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结合所学,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转战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避敌主力,故B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内战,积极开展武装斗争,解放全国,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改革与革命的并举,消灭私有经济,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郑州一模)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续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推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引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材料二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文化论战。(16分)解析:第(1)问,根据题目导言“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和材料一“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出现的时间、时代和人物,可以判断这场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期间,可以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组织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有两方观点,一方是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的东方文化派,对材料二中“吾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的观点一分为二进行评价。另一方为陈独秀、李大钊的西方文化派,对材料二中“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的观点一分为二进行评价。答案:(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或新文化运动的发生。(2)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分别评价。5总体评价:有利于更深刻的认识东西方文化;都针对当时民族危亡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办法,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双方都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全面、不客观,没有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陈独秀等人: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但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不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杜亚泉等人:肯定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合理成分;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但没有否定封建文化的落后性,不利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4.(2018·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