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强化文化领导力 推进治理现代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强化文化领导力推进治理现代化文化领导力,简言之,是指领导文化建设、发展以及文化治理的能力,既是领导者的一种能力素养,更是领导者的一种行为实践.对于执政党而言,文化领导力是政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党、国家与社会,关乎执政兴衰、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思想激荡的大变局时代,面对席卷全球的文化浪潮,国家治理现代化显然不能缺失文化的支撑和引领.文化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和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广义文化的意义上说,文化的使命是为国家治理提供一整套相对稳定、让广大人民接受认同的思想价值体系,也要为即将到来的制度变革、社会创新等打牢思想基础.”从文化的功效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素中,思想是动力、文化是资源、科技是手段、价值是导引.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以推动人类政治进步为目标、凝聚思想以求共识、运用科技赋能治理、融通文化创新理论、塑造价值达成文明的人类社会制度变革与文明治理增进的社会历史过程.据此,思想凝聚力、科技创新力、文化建构力、价值塑造力等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现代政党领导力与执政力的文化表达与核心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开创者、探索者和贡献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显然需要不断增强和提升党的文化领导力.一、建好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党和国家的思想凝聚力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意识形态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世界观或文化世界观,或是掩盖利益的面具,而是一个经由漫长历史演进而形成的信仰体系,以激情把诸多观念融于一体,转化成社会杠杆,在改造观念过程中也改造人.”作为一种确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历来都是政党领导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手段.意识形态领导力因而被视为政党领导力的核心内容.在我国,无论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党的理想、信念、纲领,无不贯穿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并由其统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黏合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牢固的思想共识.建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思想凝聚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党的文化领导力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创新党的思想理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以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度优势全面彰显,治理效能明显提升,“中国之治”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新境界.意识形态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当前,继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党的思想理论.首先,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其次,全面总结和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这些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学说创新的思想源泉.再次,总结和镜鉴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是个新课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最后,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先进的治理制度与方法.国家治理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要求,全球治理更需要人类共同应对.“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自信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制度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不断进行制度的生产与创新,又要不断增进制度认同和遵循.这两者均离不开国家意识形态,前者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思想基础,后者通过国家意识形态来实现.不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意识形态只有获得大众认同,才能发挥作用.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坚实支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旗帜、道路与方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自信.首先,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增强理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首先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集大成和精华版,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领悟,增强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走向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8〕再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阐释转化,增强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推动全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搞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媒介作为国家的“话筒”,承载和传递主流意识形态,是推进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重要工具.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认为,“并非语言本身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形成意识形态错觉,而是受到这种或者那种媒介影响的语言……利用那种奇怪的倾向以栖居于人人都拥有的想象或者幻想的空间”.在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面对全媒体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做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推动和实现媒体深度融合.“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一方面,实现内容、技术、方式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媒体”.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整合媒介资源与生产要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另一方面,实现观念、体制、人才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智能传播”.适应内容数字化、流程云化、终端物联化、传播智慧化的传播发展态势,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格局,不仅需要转变观念和变革思想,用“互联网+”思维,如流量思维、平台思维、数据思维、产品思维、用户思维等,指导传播实践,而且还需要进一步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的媒体管理体制和媒体运作方式,如选人用人、薪酬待遇、考核机制等,进一步释放媒体融合能量,增强媒体融合的整体效能.另外,还要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媒姓党”,新闻舆论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四)从人类文明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塑造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国家形象作为意义符号,既呈现国家的外在特征,也彰显国家的内在品质,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国家形象塑造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日益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本质上是塑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从人类文明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重要保障,成为新时代增强党和国家的思想凝聚力的必然要求.第一,着眼于治国理政,讲好中国治理故事.大变局时代,面对人类社会共有的全球性问题,讲好战贫脱贫、疫情防控、污染防治、乡村振兴、社会保障等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经验,让世界呈现中国之治和中国之慧.第二,着眼于互利共赢,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一带一路”是公开、透明、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倡议,讲好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故事,向世界呈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中国.第三,着眼于锐意进取,讲好改革开放故事.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讲好改革开放故事,向世界展示开放进取、造福世界的中国.第四,着眼于命运与共,讲好大国担当故事.“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讲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担当故事,向世界呈现勇于担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五,着眼于文明互鉴,讲好文化中国故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讲好文化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中国.总之,“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二、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增强党和国家的科技创新力在现代社会,国家治理与科技关系密切,科技创新力成为衡量国家治理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国家治理始终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作为一种结构性要素,已经深深嵌入国家治理结构之中,为国家治理的演进与变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技术能将复杂社会事实信息化、数据化,从而降低国家治理成本,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推动国家治理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日益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与识别标志.可以说,对包括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而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科技创新力既是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又是党的领导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科学氛围等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普及全民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国家治理由人来制定和实施,同时又面向人.人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受科学教育程度,极大影响国家治理的方式和效果.在我国,人民群众既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也是国家治理的客体.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没有人民群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难以形成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的高素质主客体,难以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大军和强大的创新力,必然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效果.因此,需要不断普及全民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首先,结合互联网发展,推动线上线下科普平台建设.针对民众不同需求,构建更多高质量网络科普平台,最大程度解决科普信息传播方式单一和面向群体有限等问题,让社会不同群体尤其是普通民众都有机会、有渠道、有方法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实现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村寨、进课堂、进头脑.其次,创新科普知识阅读方式,提升科普内容普及程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系列符合社会大众认知水平的通俗化科普知识并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让社会大众看得懂、听得明、用得上,以提升国民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