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心看成是最大的政治,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认真学习党的XX大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思想和新论断,对于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初心使命,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通过对民心民意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将民心民意作为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前提,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民立场和核心价值理念。党的XX大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将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和阐述,进一步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习近平在党的XX大报告中,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所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须坚持的一项重大原则,从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党的XX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要求全党“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产生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它必然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党的XX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明确阐述,要求党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济与政治相统一的高度,明确了民心民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阐明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关于经济和政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了政治的起因及其本质,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提供了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虽然有着巨大的自身运行的能动性,但最终却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具有派生性和次生性;政治是社会成员所属的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其以形成社会关系的集体力量来实现和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在当代社会中,政治运行和利益实现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和国家治理问题;未来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要通过能否体现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财富的分配最终要惠及最广大人民。以上思想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民心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全体人民对触及他们共同利益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现象、事实所作出的一种评价性判断,它是社会公众的心理倾向和价值选择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社会,民心最终是由民生决定的,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民生决定着民心向背,民心向背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走向和政权的得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了中国是个农业国的基本国情,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认为农民问题在根本上是土地问题,从而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和纲领,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使占当时中国总人口80%以上的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解决了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中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赢得了广泛而雄厚的民众基础。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形式来看,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中国执政党的,是在武装斗争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的军事对决中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但武力较量的背后是人心得失的较量。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使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在基于切身利益的反复考量和比较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民于水火,从而才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紧紧依靠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仅成功实现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昂扬的斗志和火热的激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坚定地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的政策和原则,坚持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一切奋斗,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践行党的宗旨和初心使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对此,习近平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民心民意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并反复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党的XX大报告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述,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论断不仅明确了江山与人民的关系、民生与民心的关系,而且深刻阐明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讲就是为民造福。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成功驾驭中国这艘巨轮,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行,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而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突破性进展,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性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以及贸易战、科技战导致的全球产业链受阻的情况下保持了国家安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归结起来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了民心、民意和民生这一根本,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项事业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党的XX大报告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回顾和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把民心民意作为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前提,将其有机融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之中,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蓝图的各个组成部分,既从总体上明确了为什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具体阐明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依靠人民的问题,从而在新的理论高度进一步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二、通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既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也是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反思和借鉴。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作为与苏联和东欧一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也受到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虽然中国在当时已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开始走上了一条有别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道路,但苏联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毕竟有过十分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并且中国在国际上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进行了长期的冷战和对峙。因此,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给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的生存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以至于西方政治学家弗兰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断然宣告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历史现象,成为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如:有“冷战争霸说”,认为美苏争霸,苏联全力发展军事威慑力量与美国进行军事抗衡,导致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有“既得利益阶层自毁说”,认为苏联统治者形成了特殊利益阶层,他们为了把既得利益固定化,便自行解体了原有的国家;有“改革夭折说”,认为当时苏联也看到了自身发展的弊端,进行了数次改革,如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等,但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改革逐渐偏离正确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有“放弃党的领导特别是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说”,认为苏共放弃意识形态领导权而导致了对苏共执政失误的清算潮,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等等。以上这些观点和看法分别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揭示了苏联解体的原因,从总体上看,苏联解体正是由一系列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是,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则是由于苏联共产党的蜕化变质,在本质上脱离了人民,抛弃了人民,结果失去了民心,反过来被广大人民所抛弃。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成为反法西斯主战场并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其领导下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相对峙的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军事实力上曾一度能与美国相抗衡。但自苏共XX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开始,苏联党和国家的发展便失去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否定斯大林无疑是等于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就和历史,而否定自己的历史无疑是自毁未来和前程。勃列日列夫上台后,苏联党和国家的官僚集团日益腐败,党内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日益严重,高高在上,脱离人民。在国家发展方面因循守旧,所实行的所谓经济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苏联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