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从要素决定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十一讲一、几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一、经济学的“人性”基础:“理性人”的预设•关于人的经济行为,西方经济学提出一项非常重要的预设:“理性人”•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自己的经济利益“精打细算”。具体表现为:•其一,在经济行为中,人性表现为“自私”。据此,所谓“大公无私”的高标道德,完全背离经济学对人的预设。•其二,人在从事经济行为都是奔着利益而去,或者说为了“利润”,为此,从事经济行为的人总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换来最高的收益或利润。•(以林博士放弃工作,为学雷锋到校门口摆地摊无偿帮人修自行车为例)二、机会成本•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是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例如,考虑是否考研究生的决策。利益是丰富了知识,且一生中拥有更高的学历并因此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质量。但成本是读研究生期间用于学费、书籍、住宿和伙食方面的钱,而除此之外还有着更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大学毕业后把未来的三年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无法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并因此放弃了三年的工资收入。这便涉及到“机会成本”的问题。•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读研究生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因此,对于某些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生,如果毕业出来找工作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一项高薪工作,他们就会认为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太高,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读研究生的利益。(以邻居小孩为了顺德的公务员工作而放弃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为例)三、风险成本风险成本是指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发生后人们所必须支出的费用和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1)风险成本一般分为三类:第一,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由风险造成的直接损失成本和间接损失成本共同构成。第二,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是指风险对社会经济福利、社会生产率、社会资源配置以及社会再生产等诸方面的破坏后果。第三,预防或控制风险损失的成本。为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而支付的费用费。具体包括资本支出和折旧费、安全人员费(含薪金、津贴、服装费等)、训练计划费用、施教费以及增加的机会成本。(2)风险的经济成本①直接损失成本是指风险事故发生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必须支付的费用。例如,企业因为火灾,厂房、机器设备被毁损,该企业要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必须支付修复这些厂房、机器设备的费用以及与修复相关的人员工时费用等.如有人员伤亡,还必须支付伤亡人员的医疗费用、丧葬费用等。②间接损失成本是指在为预防风险发生和降低风险发生所致的损失而采取各种措施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因风险发生所致直接损失以外的经济利益的减少。例如,企业为防止火灾及降低火灾的损失程度而支付的防火材料费用、消防设备费用和因火灾导致的营业中断或营业收入的减少所致的利润损失等。③精神成本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使人们产生忧虑感和恐惧感,这种忧虑感和恐惧感使人们的精神处于一处紧张状态,从而工作效率降低,社会生产率因此而受损。这种忧虑、恐惧等便构成了风险的精神成本。四、边际效用原理•经济学家常常用边际变动(marginal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所谓的“边际”,指的是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认识和调整。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在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一个理性的决策者通常会选择用低于普通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或选择用远高于普通想象的价格购买稀缺商品。•例一:汽车公司常常在长途汽车临开之前不久,以较低价格出售退票。•例二:虽然人更需要水来维持生存,而钻石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愿意为钻石付的钱要远远高于水。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即物品产生的额外利益。反过来,边际利益又取决于一个人拥有多少这种物品。尽管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微不足道,因为水太多了,与此相反,并没有一个人需要用钻石来维持生存,但由于钻石太少,人们认为增加一单位钻石的边际利益是很大的。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一)生理解释例子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两个人相互推托依赖,都希望自己偷偷懒、省省力,于是效率变成了4.5件/天,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二)资源配置说•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饮用。随着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会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浇花等相对越来越不重要的用途上。这说明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例子:玩具的例子和网络新闻的例子:新鲜最重要。•正如喜欢多动的小孩,总让她做一件事情或玩一种玩具,她会感到非常不开心;一旦换一种游戏或换一个地方,她就会感觉非常新奇,非常开心。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用条件的。•又如,我们处于网络相当发达的时代,没有网络,感觉生活就会不够完整。什么使得网络紧紧抓住了人民的生活呢?信息。网络上的信息是最快最全面的,能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新鲜事情,因而成了生活的一分子。但我们从网络上了解的信息是千姿百态的,初次见面的信息是最有价值的,而不断重复的信息我们则会视为垃圾。这也正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同以物品是有效的,不适合不同物品的消费情况。(三)注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是指总效用递减•正如“吃馒头”的例子,吃第一个馒头感觉最强烈,从“饥寒交迫”到“有馒头吃”,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种“质”的飞跃,当然其边际效用最大。吃第二个馒头感觉还是挺好的,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说明边际效用较第一个的边际效用小……依次吃了几个馒头终于吃饱了。如果照作者分析“注射抗生素”边际效用那样分析的话,就该说“最后一个馒头使我达到最饱,故其边际效用最大”。显然,是不正确的。•牛顿常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他在前人不断积累的经验上前进了一小步就发现了真理,虽然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但是正好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显得非常关键。古语有云“功亏一篑”,也是说明最后一步的关键作用。虽然最后一步关键,使总效用达到最大,可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基础建设的丰功伟绩。因此,相同事物的消费是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二、关于资本的结构分析和资本的流通(一)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是生产维持劳动力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⑴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⑵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不仅仅指人的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而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上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它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标准。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这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2、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就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3、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但并不一定都是用货币来表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学说,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点,丰富了资本的概念,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且资本还必须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此,马克思说:“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只有在不停顿地运动中才能把握资本的本质。•3、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过程)•(1)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联系:它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区别:资本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资本周转时间•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处在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和流通领域中的时间的总和。••资本周转时间的具体构成是:•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周转通过生产领域所费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周转通过流通领域的时间。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3)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及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价值逐次转移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价值一次转移和通过一次生产过程价值全部收回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厂房、机器等价值逐次转移固定资本原料、燃料等价值一次转移流动资本工资一次收回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均成正比与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成正比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的核心问题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c)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