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5篇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老师在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教学。对于您三一刀客编辑有关“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5篇”的内容开始,希望您赞同本文的态度!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三、解题《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13篇,十二策。《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四、整体感知: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1——2段):存亡困境第二部分——发展(3——9段):解脱困境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孤注一掷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突围失败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五、布置作业课后思考: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3、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二篇】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荆轲刺秦王》,文中荆轲的形象与《侠客行》中的哪些内容比较吻合?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二、检查预习,积累文言字词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四、精读“易水送别”《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示例:“白衣冠”,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笔道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为荆轲的义无反顾烘托出悲凉的氛围。(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书、做笔记,看看谁能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交流)3、教师总结。在这一悲壮感人的场景中,即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又有借萧瑟的秋景,借众人的神情、动作,借由悲凉变为慷慨的音乐,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人物。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荆轲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4、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明确:刺秦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无效的,但也是弱国反对强bao的正义行为,具有合理性。所以说,杀人是他的使命,被杀是他的宿命。他虽然失败了,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bao的狭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作业1、写作训练:仿照易水送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人技法,尝试写作一个人物片段。2、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为题,写1篇小论文。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展示雕塑照片)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我们住在华阳假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三、检查预习:1、字音:(课件)找同学读。a。拜谒(yè)濡(rú)缕变徵(zhǐ)淬(cuì)火b。忤(wǔ)视图穷匕(bì)见(xiàn)八创(chuāng)c。箕(jī)踞揕(chèn)之偏袒(tǎn)陛(bì)下d。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yú)期怒叱(chì)答案:a2、整体感知:①指出本文中的主要事件。②课件出示主要事件:(一)开端:行刺缘起。(二)发展:行刺准备。(三)高潮:廷刺秦王。(四)结局:荆轲被斩。总结: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很好,只是对人物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和辩证,待通篇学习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讨论。四、精讲前四段:1、介绍文言文读法:朗读、点读、美读、析读。2、分段朗读。3、分段点拨重点字词。(学生质疑、互相答疑、教师补充)五、总结回顾知识点课件出示:①重点字词尽收(占领)其地秦兵旦暮(早晚,马上)渡易水微(如果没有)太子言邑(封地)万家诚(果真)能得樊将军首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刻毒)矣顾(只不过)计不知所出尔②词类活用:樊於期乃前(上前,名做动)曰函(名做状)封之③古今异义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来;(今义)能够,表允许。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④文言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倒装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省略句)3、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语气。4、结合原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写法。①【人物形象】太子丹:有责任感,有仁爱之心。荆轲:有勇有谋,城府很深,正直果断,擅于辞令。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胆衷肠,顾全大局,勇于牺牲。②【写法】语言、动作、神态描写。5、劝说的艺术:①语言委婉而不失力度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六、拓展训练:劝说设定情景,由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体会劝说的艺术。情景一:本班有一同学在考试中因作弊而获得高分,成为本班第一名。请以好朋友的身份劝他向老师认错。情景二:本班有一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但不愿帮助同学。请你以班主任的身份劝说他去帮助班上成绩落后的同学补习功课。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自由结合小组七、布置作业:1、通译前四段。2、试着写一首咏荆轲的小诗或写1篇荆轲小传。3、示范原创诗。咏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课后习题一:语言积累(一)字词积累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a。谒(yè)濡(rú)变徵(zhǐ)b。踞(jū)忤(wǔ)叱(chì)c。箕(jī)揕(chèn)袒(tǎn)d。拊(fǔ)瞋(chēn)樊於(yú)期二:课堂点击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振长策而御宇内。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