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三)情感体验目标1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2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三、教具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二)进行新课1、整体感知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参考资料,少熬夜!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教学互动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明确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明确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明确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明确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明确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3、达标反馈(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3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m。《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参考资料,少熬夜!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教学工具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2、声音的传播(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参考资料,少熬夜!(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4、回声(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解:340×/2≈17米。(2)利用回声测距离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2≈255米。“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参考资料,少熬夜!的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A、1700mB、3400mC、170mD、340m《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1、声音的产生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参考资料,少熬夜!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参考资料,少熬夜!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