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评级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操作反思价值中国推荐2007-03-2112:11:09《当代金融家》文/秦吉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逐步与海外接轨,展开了以改善信贷结构、对风险进行全面覆盖为中心的信贷改革。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与改良就是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也是未来国内商业银行与世界同行在国际舞台展开竞争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全面对客户进行内部评级的时间最长不过8年,短者只有两三年,开展贷款评级的商业银行就更少了。与国际性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还是在对评级结果检验、评级工作组织以及评级体系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从宏观方面看,对于西方金融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而言,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有着广泛而实际的作用,比如根据客户或贷款的风险评级确定贷款利率、决定贷款期限、附加条款等。而在中国,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的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缺乏信用评级更新应用渠道的开发。很多信贷管理工作相关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从更微观的层次考察,国内商业银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的操作细节也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思考1:是否过分倚重历史数据?据笔者所知,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时,更多的是基于“历史会重现”的前提,重视受评对象的过去,而非对其未来偿债能力进行评估。显然,这种倾向不尽合理。因为信用评级工作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实现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防范,而不是总结过去。让我们以一个在信用评级中很常见的指标—现金流量为例。现金流量是企业某一期间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例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收回投资、借入资金等,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购建固定资产、现金投资、偿还债务等,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出。据统计,企业的破产率在经济扩张时期高于经济紧缩时期,而企业破产的原因不是利润不足,而是现金流量不足。因此,对于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足够现金偿还债务、资产变现能力是否够高等,现金流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却对此重视不足,在对客户进行的评级中,只对现金流的历史指标有一定参考,缺乏相关预测,在信用评级指标中甚至没有“预期现金流量”这一项。也有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科负责人认为,对现金流量的相关预测需要在征信时加以参考,但不必一定在指标上表现出来。在信用体制健全的国家,评级之所以可以赢得信任,就是因为形成评级结果的任何原因都有据可依。因此,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说明国内商业银行对该指标预测的重视不足。而将指标隐含起来的做法更是缺乏评价的透明度,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思考2:指标结构是否合理?很多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虽然涉及了不同层面众多的定量指标,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体现得极少,而且存在重复计分现象,给人一种“独立有余、联系不足”的感觉,让人很难从整体上把握。譬如,国内某家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其主要指标有二三十个(包括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本率等),按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本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分为4部分。然而,由于各指标间实际上相互关联严重(如财务指标与经营能力指标密切相关),且这些指标采用并列打分的方式,必然导致出现重复计分现象,使得评价结果有失公正。其实,指标的确立并非越多越好,考虑到每个指标都需占用一定的权重,在对其选择时,完全可以将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进行精简,避免将风险(广义)重复计算,也避免因某项表现优秀就获得高评级现象的发生。实际操作时,最精细的做法是由专家根据评级目标对客户特点进行具体的风险分析,并依此确定每一指标的权重,进而决定该客户具体风险的信用级别。思考3:打分法能否解决全部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采用比较多的是“打分法”信用评级制度,具体做法是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化得到客户或行业的整体信用等级,再以当前的财务数字为依据,得到客户等级和授信额度。然而,该种评级的结果是反映了被评级客户的综合情况,但不是针对其特定项目(比如负债能力)的考核。现在无论目的如何,都采用同样的打分法,显然不尽合理。尤其是对银行而言至关重要的企业偿债能力,在这样的笼统评价中很难有针对性地得到体现。此外,这种方法需要信贷管理人员以及客户经理在对客户进行信贷评价时,具有对影响客户信用的诸多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判断的能力,比如企业素质、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经营效益状况等等。对于这部分定性评级,应当依照相关文件及数据给予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评价。然而,由于这个环节需要依据相关人员的判断,很多员工并不实地调查企业情况就草率打分,甚至不经思考就随意评价。毫无疑问,上述因素都会给评级结果造成实效性影响。思考4:评级人员独立性和专业性如何?国内大多数银行虽然设有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且似乎赋予其与公司业务部门(如信贷部门)性质完全不同的职能,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未必能实现这样的初衷。很多信贷部门的人员除了进行贷款工作,也对客户进行评级。这种行为不仅带来人力资源安排上的越俎代庖,更会因权职不分成为银行贷款风险增加的导火索。很显然,作为信贷人员,放贷是体现其工作能力和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客户可以顺利通过信用评级关。如果让他们参与评级,非常容易加大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出现劣质客户得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中国的信用体系建立得比较晚,高校对设置信用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比较低,造成大部分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非相关专业毕业,缺少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实际操作中,负责信贷管理工作的不仅有会计专业的员工,甚至还有人力资源专业、统计专业毕业的员工。而在这方面的改进工作,不仅需要商业银行内部进行努力和变革,还需要金融文化和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步骤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大致分为两步:■财务分析以借款人过去3~5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有关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结合影响借款人偿付能力各种因素的定性分析,对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其他现金来源和债务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内容一般包括: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充足性;资产和其他流动性来源;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比率分析的结合。■对债务人初步评级的调节定量分析非财务因素,包括债务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债务人信用风险的非财务因素定性,以便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程度。具体分析内容通常包括:产业背景;基本经营情况和竞争地位;管理素质;宏观经济环境;担保和其他还款保障等。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