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绪论•《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里的生产过程是直接生产过程。是从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过程。第一卷主要围绕这一过程而展开。•第一卷正文共有7篇25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第一篇,分析商品与货币。•第二大部分,第2到第6篇。是第一卷的主要部分。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二篇分析货币转化为商品。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论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第六篇分析工资问题。•第三大部分,第三篇,主要论述资本的积累过程。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促使资本数量日益增加和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出来,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不断扩大和日益尖锐,最终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代替。••《资本论》第一卷在整个《资本论》四大卷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首先,第一卷所阐述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和决定的意义,它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基础。•其次,《资本论》阐述的资本生产问题,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本质及其秘密,它构成了《资本论》的核心部分。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没有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第三,《资本论》第一卷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被代替的规律。•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本篇分三章,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这里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元素的形式,即撇开了资本的特性后的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商品。•第一篇分析的是商品和货币。讲的是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心是论述劳动价值论学说。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第一章商品•马克思在第一章论述的是商品,是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价值论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便于理解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商品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其中有四对是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具体劳动同抽象人类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见135页)。第五对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与价值形式的矛盾。•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1.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这里马克思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之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1)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第47页一段话)•首先,《资本论》的论述是从商品开始,这种思维逻辑的进程正是客观历史的反映。•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者的方式。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是通过占有奴隶全部生产物的形式来占有奴隶的剩余劳动。在封建社会,封建主是通过地租的形式来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生产商品的形式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第三,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一切劳动产品和劳动力都是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2)商品的有用性使它成为使用价值。(47—49页)•第二段开始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使用价值的质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同种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效用。一个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在消费中实现的。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物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学研究的范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商品中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形成价值。(49—54页)•在分析使用价值后,开始分析商品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价值。它是本节的重点。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价值的形式(交换价值)、价值的实体、价值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或比例。•各种使用价值能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包含着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的内容是价值,即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价值才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物。•使用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性质。价值则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所特有的性质。使用价值对商品来说是必要的前提,但是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价值却是使产品成为商品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价值作质和量的分析。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价值量由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52页)。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从商品交换的领域来说,按照凝结在商品中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来交换,即等价交换。•某个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解释)马克思用土地的丰歉、矿的贫富例子来说明。•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的价值也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越多,该商品价值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呈正比例变化,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呈反比例地变动。•(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物有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如空气、阳光、处女地);一物有效用,是劳动产品,但是不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如地租、馈赠品);一物是劳动产品,但没有使用价值(废品),也不是商品。•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两重性•本节对生产商品劳动的分析。分三个部分:首先提出矛盾,再剖析矛盾的双方,最后论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1)劳动两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54—55页)。•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没有劳动两重性原理。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劳动两重性原理。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问题。•(2)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55——57页)•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是由劳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对象、手段和结果等不同而决定的。•商品生产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由各种具体劳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分工,二是劳动产品是私人产品。•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久条件。•具体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财富的唯一源泉。配第讲“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3)抽象劳动形成价值(57—59页)•生产商品的劳动,如果把它的具体有用性质撇开,它们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这种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平均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定义。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形成的。•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抽象劳动是社会平均劳动的形式。平均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是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要折合成平均劳动,然后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59—60页)•现在综合上面所述,说明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从三方面说明:•第一,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有意义的是从质的方面去考察,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有意义的是从量的方面去考察。•第二,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是由劳动两重性引起的。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变化,同样时间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发生变化。价值量是由抽象劳动决定的。不管劳动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里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力的变化,只会影响使用价值量的变化,不会影响价值量的变化。•如果从同一商品量来考察(不是从同一时间来考察),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时,同量商品中所包含的抽象劳动呈反比例变化,劳动生产力越高,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越低。(用麻布与上衣的例子说明)。•第三,劳动两重性是商品两重性的根源。(见60页第二段)。•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用公式表示:•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吗麻布值1件上衣)••(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0吗麻布=1件上衣•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表现的两极。麻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把它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上衣上面。上衣处于等价形式,被动地成为麻布价值的表现材料,是麻布价值的等价物。•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处于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两极。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就没有等价形式。反之依然。同时它们又是互相排斥的。同一个商品不能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内容的是它的价值性质。两种商品在量上能够比较,是因为它们在质上相同。•这两种质上相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麻布的价值得到了表现,通过把上衣作为等价物,通过上衣来表现的。上衣所以能表现麻布的价值,因为上衣也是具有价值之物。麻布作为价值物,才能把上衣作为表现价值的材料。•等式中两种商品的内容都是价值,麻布的价值才能表现在上衣的使用价值上。麻布的价值无法表现在自身的价值中,所以麻布的价值必须表现在上衣上面。同样原因,上衣只能表现麻布的价值,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麻布就是这样取得了与它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