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本课重点和难点(请同学们抄在书上)重点:武昌起义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请同学们跟着我来回忆一下:•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的基本矛盾,全国人民越来越看清了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民族危亡的紧迫形势和清政府卖国媚外的反动本质。因此在广大人民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的同时,一个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同盟会之后,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有力地促进了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惶惶不可终日。•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为了遏制革命,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在一面加强专制统治,实行武力镇压的同时,便演出了一场“预备立宪”的丑剧。何谓“预备立宪”?正如载泽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所讲:“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这就是说,清政府只摆出立宪的架势,至于何日真正立宪,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是“预备立宪”的背景)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预备立宪为了遏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过程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影响本质的落后性:预备立宪是个骗局,使得立宪派分化,统治集团分裂,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客观上看具有进步性,促进中国近代化目的1、新政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结果: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失败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预备立宪”的背景(引言)•2、“预备立宪”的目的与实质•慈禧太后说:“立宪一事,可使我满州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消灭。”•目的:为了遏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实质: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预备立宪”的谕旨抛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什么反应?•海外:受到康有为等人的欢迎•国内:地主、绅商•他们既反对清朝的统治的现状,要求有所改革;也反对革命,所以称为“立宪派”。•3、“预备立宪”是一个骗局。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成功的原因1、20世纪初武汉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2、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人民反抗斗争不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宣传、组织工作,起义的准备条件成熟过程时间:1911年10月10日领导人:熊秉坤、金兆龙结果: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国号“中华民国”•黎元洪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革命派要推举他为军政府首脑?•(他们把革命政权拱手交给了一贯反对革命的黎元洪。这正说明了武昌起义准备得不够充分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幼稚、软弱,从而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武昌起义胜利了其他各省有什么反应?•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全国形势的发展可谓迅猛!但是,革命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说明:反动封建势力是异常强大的,同时也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幼稚。小结•20世纪初,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了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和各省的纷纷响应,一方面导致了清朝统治走向了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立宪派、旧官僚控制着大部分地方政权,也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作业简述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P81)多面体电子课件重庆市涪陵中学瞿仁勇2004年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