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研究doc1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研究改革开放23年来,丽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深受原有的经济基础、自然的经济环境、现实的政策制度等相对落后的综合影响,使得丽水经济社会发展尽管较快,但其总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依然具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加速丽水经济社会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市委、市府狠抓城市化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这无疑是明智之举。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该地区投入资金的规模和质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不外乎当地政府出资、争取上级政府扶持资金、引进外资、民间投资等四条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级政府给予扶持资金只能是为辅性的;丽水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回报率相对较低,引进外资难成气候;地方财政收入和积累微薄,政府以国有资本投资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也是“弱臂难支”。为确保21世纪丽水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把丽水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浙西南中心城市,应当重视构建高效的民间资本市场,提升民间资本投资运行速率和质量。一、丽水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描述所谓民间资本市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和理解其涵义。考察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其所揭示的涵义也大不相同。一是“民间”的资本市场,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官方”的资本市场。二是“民间资本”的交易市场,它与“官方资本”的交易市场相对应。本文所要考察研究的是“民间资本”的交易市场及其发展问题。民间资本转换成产业投资,生成强大的经济发展的第一启动力和永续推动力,需要高效的投融资市场——民间资本市场来支撑。没有高效的民间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快速高效的经济发展。民间资本的融通市场是多种多样的,从其属性来讲,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是民间资本通过“官方”的资本市场进行融通,主要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存贷款资金融通、证券市场的投融资等;二是民间资本通过“民间”的无形资本市场和有形资本市场进行融通,主要有民间借贷、私人钱庄借贷、民间贴现、典当、农村基金会借贷、金融服务社借贷、企业内部集资、企业债券融资、企业集股融资等。改革开放以来,丽水地区“民间资本”的融通市场发展较快,为促进丽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急待引起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资本供给严重不足与货币资本严重外流并存之矛盾。近几年来,丽水市货币资本供给和资本投资增长速度较快,“八五”期间贷款增加36.2亿元,年均递增29.6%;固定资产投资55.9亿元,年均递增41%。“九五”期间贷款增加54.2亿元,年均递增15.9%;固定资产投资144.6亿元,年均递增14.5%。2001年上半年,贷款增加1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4.6%、93.1%。由此可见,货币资本供给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可谓不能说不大,但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却严重紧缺,融资难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城市化建设所必需资本的融资问题尽管比企业要容易解决,但也同样存在着资本不足问题。然而,令人困惑费解的是在普遍存在资本融资难的同时,却存在着严重的货币资本外流现象。2000年末,丽水全市金融系统吸收的民间资本存款余额154.6亿元,贷款余额93亿元(加上当年剥离的不良资产11亿元,即贷款余额104亿元),存贷轧抵,存大于贷50.6亿元(已扣减剥离不良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再减去金融部门经营活动的正常备付资金约6亿元,实际外流货币资本44亿元。同时,企业投资于一、二级股票市场,城乡居民投资于证券市场和购买国债,企业将巨额资金上存省公司(省局)或参与省公司(省局)集中投资产业,或到外地直接投资办厂办公司,也造成巨额货币资本流向外地。货币资本的严重外流,在较大程度上加重了丽水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2、乡村资本严重分流与城市资本快速集聚之矛盾。城乡资本流动是指货币资本在城市农村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城乡资本的正常流动是城乡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无论是资本由城市过多地流向农村,还是资本由农村过多地流向城市,其目的和功能都在于促进农村经济或城市经济的更好发展,而农村经济或城市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甚至相辅相成,所以资本过份的流向某一方,都会以削弱和牺牲另一方为代价,也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丽水地区自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至2000年的22年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0%以上的有12个年份,在5~10%的有2个年份,在5%以下的正增长有8个年份,负增长的有2个年份。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是1996~1999年处于徘徊不前,呈现出负增长;之势头,1998~1999年连续2年负增长,2000年略有回升。导致农业经济显著波动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在整个经济改革过程中涉及农业的诸种关系的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地削弱了农业基础投入并造成农业生产投入的不稳定。可以说,农业投入不足是丽水地区农业经济显著波动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农业经济投入不足,说到底是丽水地区城乡资本的倾斜流动,即农村的资本向城市的过份转移。从金融渠道看,丽水地区城乡资本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动,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存款而运用于城市和金融机构运用于农村的贷款。长期以来,丽水地区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吸收的存款,都未能充分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并且,近几年来,乡村货币资本净流向城市呈现出日益加速之势。1991~2000年的10年间,通过金融渠道农村货币资本净流向城市约20亿元。3、间接融资相对过大与直接融资严重滞后之矛盾。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协调运作,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民间资本利用率,解决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资金问题的必然选择。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从丽水地区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所筹集的民间货币资本看,目前间接融资比重在80%以上,直接融资占比还不到20%,这说明全市总体上表现为间接融资占比相对过大,直接融资严重滞后。一是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增量,基本上需要银行追加贷款解决。二是民营经济尽管在创业初期主要通过个人积累、合伙筹资、向亲戚朋友借款等直接融资途径解决货币资本问题,但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产生了对银行贷款的迫切需求,银行贷款迫切需要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本来源。近几年来,贷款难已明显制约着丽水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丽水城市化建设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少,直接融资工具少且效用低,近几年来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其所需要的建设资金问题。但是,由于间接融资依赖度过高,一者会加大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融资风险,降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力;二者城市化建设筹集的银行贷款过多,将会进一步增大中小企业筹集银行贷款的难度,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4、生产性投资增长滞缓与非生产性投资高速增长之矛盾。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尽管也受到非生产性投资的较大影响,但是,关键性和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性投资尤其是技术进步投资。然而,近几年来丽水地区的生产性投资占比较低,而非生产性投资占比较高。从生产性投资占比情况看,1999年生产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各年份分别为38%,与全省52%以上的比重相差较大。从技术改造投资占比情况看,1991~2000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各年份分别为16.2%、16.7%、14.2%、5.2%、7.7%、6.3%、8.8%、7.1%、5.1%、11.8%,最高的1992年为16.7%,最低的1999年为5.1%,平均每年为9.9%,与全省18.8%以上的比重相差甚大。从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情况看,1991~2000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每年增长率分别为41.3%、52.9%、55.8%、-54.2%、121.4%、-17.3%、40.6%、-17.7%、7.2%、77.4%,在这10年中有3个年份为负增长。可以肯定的说,生产性投资增长慢、占比低,尤其是技术改造投资相对萎缩,是丽水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增长减慢的一个重要原因。5、金融资源配置规模与经济增长贡献偏离的矛盾。一个运转灵活、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资金,并将资金及时分配到经济中最具活力、回报率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当中去。当前丽水市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有很大部分符合这种条件。据统计,2000年末全市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共有14351家,其中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4438家,个体工业户9913家。按规模划分,属于规模以上的大中型企业15家,占比0.1%;属于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14336家(包括个体工业户),占比99.9%。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45.75亿元,占全市的85.4%。也就是说,小型企业对全市工业总产值绝对量的贡献率为85.4%。但是,多年来我们在信贷政策上实行所有制差别对待,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与其经济贡献率存在相当大的反差。近年来,大多数中小企业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比较困难,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结构偏向于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消费性贷款。据统计,2000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为93亿元,比年初增加18.7亿元。从全年所增加的贷款投向结构看,(1)短期贷款余额为6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9亿元。其中消费贷款和其它个人贷款(不含个体工商户、农户的其它个人贷款)比年初增加8.3亿元,增幅达1.88倍;以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贷款比年初减少1.2亿元,减幅为9.9%;私营企业及个体户贷款比年初减少3亿元,减幅达72.5%。(2)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1亿元,比年初增加8.9亿元。全年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交通、电力、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的基本建设。基本建设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9亿元,增幅达93%;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余额只有2亿元,比年初减少近1亿元,减幅达31.7%。金融资源配置中的这种规模不对称,带来了四重负面影响:一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货币资本缺口扩大,制约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全市产出、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放大;二是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基本建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性贷款领域,生产性投资明显不足,影响了丽水经济的发展后劲,不利于丽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大,增加了金融领域的流动性风险;三是一些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无望,不得不通过灰色市场取得资金,成为引发金融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无论是资本由城市过多地流向农村,还是资本由农村过多地流向城市,其目的和功能都在于促进农村经济或城市经济的更好发展,而农村经济或城市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甚至相辅相成,所以资本过份的流向某一方,都会以削弱和牺牲另一方为代价,也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丽水地区自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至2000年的22年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0%以上的有12个年份,在5~10%的有2个年份,在5%以下的正增长有8个年份,负增长的有2个年份。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是1996~1999年处于徘徊不前,呈现出负增长之势头,1998~1999年连续2年负增长,2000年略有回升。导致农业经济显著波动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在整个经济改革过程中涉及农业的诸种关系的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地削弱了农业基础投入并造成农业生产投入的不稳定。可以说,农业投入不足是丽水地区农业经济显著波动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农业经济投入不足,说到底是丽水地区城乡资本的倾斜流动,即农村的资本向城市的过份转移。从金融渠道看,丽水地区城乡资本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动,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存款而运用于城市和金融机构运用于农村的贷款。长期以来,丽水地区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吸收的存款,都未能充分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并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