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资金托管模式大PK:“联合存管”料成趋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产生了学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9、遗传素质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1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1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1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的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快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3、本国学制建立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普遍与特殊)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具体与抽象)15、教育目的体现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6、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的教育思想等。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17、全面发展五育的关系[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第二章中学课程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一、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第一,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第二,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第三,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二、综合课程。三、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核心编制课程;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2、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3、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和教学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4、课程标准的含义和结构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5、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第二,综合课程观,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第三,内容联系观,“生活化”。第四,学习方式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五,发展评价观。第六,校本发展观。6、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三章中学教育1、教学的定义及特点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5、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一是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二是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6、教学原则及其要求。(一)直观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二)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三)巩固性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极性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五)因材施教原则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要求:[1]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八)量力性原则(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要求教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要求:①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④要组织学生听讲。谈话问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发方法。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③要善于启发诱导。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要求:①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②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③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要求: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③加强评价和辅导;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的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