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篇)授课教师:韩颖慧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信用管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第二章社会信用体系第十章法律法规知识与信用监管第三章企业信用管理概述第四章企业信用政策第五章客户管理第六章企业信用风险转移第七章征信工作原理与准则第八章资信评级第九章专业信用风险管理服务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篇)第一章信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本章要点1.监管方面对信用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2.行业自律组织对信用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3.企业信用制度对信用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信用管理师2005年3月,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职业定义:在企业中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和征信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2006年1月,职业建设正式启动职业等级:(1)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2)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3)高级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第一章信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管方面法律法规要求政府信用监管的要求•基本精神与原则•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企业信用制度行业自律•行业从业人员自律•国内外行业组织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一节来自监管方面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守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法违规活动政府信用监管的要求服从政府信用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适当保存原始信息资料,以备政府信用监管部门查证信用管理从业人员行业自律同业之间要相互尊重同业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不得在两家及以上的信用服务机构执业不能采用恶性竞争的手段国内外行业组织提出规范要求,减少业务风险第二节行业自律国内外行业组织提供的服务提供教育:法律、技术、工作方法组织游说活动:影响立法的方向创办刊物:介绍新方法,改善信用管理工作信息交流:共同话题或客户交流意见和信息•保密性:最高原则不得泄露委托人名称不得透漏资料来源•客观性:最基本原则提供真实信息不做不当交易•专业性:最本质原则、知识专业化、技能专业化、方法专业化国内外行业组织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三节企业信用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一、基本精神与原则最大可能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发达国家企业界一句名言:“哪家企业没有坏帐,就离破产不远了最合理控制信用风险“10比1规律”英国著名信用管理专家爱德华指出:客户拖欠货款所造成的损失通常是赊销坏帐损失的10倍二、职业道德1.恪守基本精神与原则2.接受所属机构管理3.主动出示执业证件,主动介绍信用管理产品与服务信息4.不得误导、诱导客户5.不影响客户的正常活动,主动避免利益冲突6.不得挪用、侵占各项费用,不得超越权限执业7.负有保密义务8.按照相应规定处理信用管理成果第三节企业信用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职业守则(1)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坚持原则、诚实守信、勤勉尽责。(2)维护本企业的社会声誉,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同行,同业互助,公平竞争。(3)遵守企业保密制度,保守职业秘密,维护国家信用信息安全,尊重个人隐私权。(4)严格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维护企业的信用制度。(5)评价客户客观、公正、真实,不误导雇主和客户。(6)决不擅自更改客户的信用记录。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篇)第二章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经济活动日益信用化信用的贡献信用风险的存在社会信用体系资料:现阶段我国还处于信用体系建设初期,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据加拿大《格瑞贝斯环球财经报道》杂志等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违反经济秩序等问题造成的损失已占到中国GDP的20%,直接和间接经济相当于中国每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信用缺失或信用行为不当,不仅造成了经济关系扭曲、社会交易成本增加,而且败坏社会风气,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叶檀:一个集团整垮一个县的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六大(2002年)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200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2007年,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进一步明确“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全国范围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第一节社会信用体系概述一、经济活动与信用风险及其控制1.信用☆含义①是信任使用②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③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要素授信人、受信人、付款期限、信用支付工具和风险☆形式公共信用、商业信用、消费者个人信用☆信用交易方式赊销、赊购和信贷☆市场主流交易形态的变化过程经济信用化的程度:信用交易和信用消费为标志的信用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50%物物交换现金交易信用交易☆人均GDP与信用的关系300—500美元,信用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500—1000美元,信用则被大肆破坏3000—5000美元,信用重组阶段5000美元以上,信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的时候,该市场或国家进入了信用经济时代。2.信用的贡献适度的信用经济规模和合理的信用投放,有助于拉动一国经济增长带来商业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有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指信用交易的受信方不能正常履约,因而给信用交易的授信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多表现为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造成信用销售合同违约,给赊销企业或金融授信机构带来的风险。风险发生与否、发生时间、发生原因、潜在损失多大的不确定性。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有能力和技术控制风险,而失败者却被风险所控制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种类a.根据授信人的性质不同:商业性信用风险、金融性信用风险b.按照受信人的行为特点:道德性信用风险、非道德性信用风险道德性信用风险信用交易双方在签定合同时,受信方从一开始就打算违约的风险,或者对于是否违约问题毫不在乎,履约观念不强。——道德范畴、伦理基础非道德风险是指受信人不是出于主观愿望而恶意违约,而是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到期履行合约而给授信人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产生原因分为行业风险、政治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和经济周期风险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影响风险的因素:政治因素、信息因素、商业因素、管理因素合约签订前---逆向选择合约签订后---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基于研究信用风险的伦理基础、制度安排,形成了当代信用风险控制理论(1)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改善信息不对称、产生不良信用记录(2)提高社会微观主体的信用管理水平完善信用管理部门的功能可控风险严格执行帐龄分析严格执行标准的内勤催收程序不可控风险可以规避通过信用管理手段,识别风险,筛选出合格的信用交易客户,使用各种控制和转移风险的商业化征信服务,将赊销或其他授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4.信用风险的控制(1)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管理制度(2)缺乏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机制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80%左右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财政、审计、证券监管、质检、环保等政府部门手中(3)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界定和处理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界定和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界定和处理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5.我国信用风险大量存在的原因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由信用立法与执法、信用管理行业运行惯例与约定、社会信用行为与道德规范、诚信宣传和失信惩戒机制等多个子体系共同作用,交织形成的社会机制。二、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1.信用管理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的硬指标(1)信用投放(2)征信服务传统:调查和商帐追收现代:征信产品生产型→信用管理顾问服务型(3)信用保障服务三、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分为对工商企业信用的监管和对征信机构的监管(1)行业监管部门调节信用的总投放量、规范行业征信的发展(2)中央银行(3)民间机构美国的国际收账协会、全国信用管理协会2.信用监管体系(1)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所需要的法律环境特征:具有普遍适用性;保护合法征信;设立失信惩戒;具有较高素质的法律从业人员(2)国外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的经验3.信用法律体系4.信用文化与教育第二节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与作用1.保证信用的投放规模合理、安全投放2.减少政府管理成本3.根治社会失信现象,重塑社会道德伦理4.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5.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第三节失信惩戒机制一、失信惩戒机制的内涵与外延1.内涵:由信用市场各授信主题共同参与的,以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为依据的,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来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约束社会各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社会机制,是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功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不良记录3.执行机构:各种授信机构,法律或政府有关机构委托的民间机构4.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信用信息对征信机构的开放;征信机构构筑数据库,并公开资信调查结果;建立社会联防,记录不良信息二、失信惩戒的工作原理三、失信惩戒机制的操作1.主动打击失信行为2.社会全面渗透3.对受信者奖励4.民间市场运作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征信机构征信数据库各种授信单位拒绝交易受信单位失信惩戒机制主要有五类:一是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做出的行政性惩戒。如有关政府部门公布“黑名单”、“不良记录”等。二是由政府专业监管部门做出的监管性惩戒。由政府综合管理或专业监管部门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依法追究责任等行政管理手段,惩罚或制止违法违规或失信行为。三是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做出的市场性惩戒。主要是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格限制。四是通过信用信息广泛传播形成的社会性惩戒。主要是使失信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五是由司法部门做出的司法性惩戒。主要是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责任。失信惩戒机制中政府的作用保证征信数据的开放----允许信用信息的合法传播制定相关法律来规范失信惩戒机制的操作允许信用信息合法传播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篇)第三章企业信用管理概述第一节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一、信用管理的起源和发展1.国外信用管理起源---征信机构的出现英(1830年)、美(1837年)、法(1857年)、德(1860年)、日(1839年)2.原始信用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实践(19世纪末)--债券评级理论和资信评级行业的出现3.传统信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C系统4.现代信用理论(20世纪50年代)1.第二次世界大战—1969年,个人评分技术得到应用2.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立成套相关法律3.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从赊销扩大到企业潜在的经济风险综合控制4.90年代初期,MIS→ERP和CRM5.1992年,征信机构的外包服务1.a.企业信用:指的是企业采用信用销售手段,以赊销商品

1 / 2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